20170601? 星期四? 晴
天下沒有不愛聽故事的孩子,只有不會講故事的家長。
一、觀念上的誤區
誤區之一:讀書是沒用的。
尤其是越小年齡的孩子,家長認為讀文學和藝術方面的書更沒用。家長肯花錢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那其實只是家長的興趣。家長認為那些有用的,能跟成績掛鉤的興趣班才是好的興趣班。其實這些都帶有功利性目的。
不肯花錢給孩子買書也是的功利型家長的表現。因為他們認為一些繪本,字太少,沒有什么教育意義,借著看就OK了。
另一種功利型家長就是把書當藥用。希望在書中尋找能解決孩子一些問題,達到一些藥用價值。
這樣的家長不愿意分析孩子問題背后的原因,而是急求一種書能夠幫他們解決問題。要知道,很多問題是家長,家庭,夫妻問題造成的。不是讀一兩本書就能解決的。
人一旦讀的書多了,生活的幸福感也就很多。從這方面,確實有藥用價值,那是關乎靈魂的,像中藥一樣慢慢滋養的,是能夠成為詩和遠方的。書讀的時間久了,你會慢慢發現,你的氣質里有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那些氣質更是核心競爭力。是讓詩和遠方大于茍且的東西。那些單純的把閱讀當成藥用,是短視的急功近利思想。
不要認為讀書無用,也不要把讀書急功近利成藥用。讀了更多書的人會散發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味道。讀書,要學會享受閱讀無目的的美好!
二、行動上的誤區
誤區之二:自己不懂或認為孩子不懂就不給孩子買書
一些家長,因為對書的一些假了解,就低估孩子閱讀能力。認為孩子就得讀傻白甜的內容。你不是孩子,你怎么知道孩子懂不懂?
比如,《光屁股大犀牛》這本書本來適合小學三年級孩子的。但在自己孩子三歲一個月讀給孩子聽,讀了一陣,感覺確實不適合,就將書束之高閣。但在三歲六月時,孩子就能恰當地運用書中語言表達看到的生活:光屁股大犀牛。播種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時機是最好的教育,所以不要錯過孩子每一個教育敏感期。閱讀,不是孩子的問題,更多時候是大人的問題。
家長需要伯樂的眼光,拼爹時代,拼的不是財力,而是對教育的理解,看法,投入等。
不要把自己的認為傳遞給孩子。自己讀不懂,就不給孩子買。目前,市面上無字書賣的最少,因為家長讀不懂。要知道,成人是過度于依賴文字,但孩子不是。家長不要因不會給孩子講,就不給孩子購置。在教育中,家長要多扮演弱者,激發孩子自身的能量與潛力。內在的動力是什么都抵擋不了的,但很多家長卻不會給孩子這樣的機會。
家長若停留不前,怎么去引領孩子?很多人當走出大學校門那一刻就不再讀書,那是多么可悲的事兒。
所以,不要讀不懂,不給孩子買。更可悲的是很多教育的人連孩子的書都讀不懂,那是你的悲哀還是教育的悲哀?當然是教育!
自己不懂不買,認為孩子不懂不買。我們自己活的如此平庸,有什么理由讓孩子出類拔萃?
三、對教育的誤區
誤區之三:孩子的教育由學校完成
這些年,中國的傳統,體制內教育,出現變化。開放、多元、尊重等變化在悄然發生。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依然依賴學校。這種功利來自家長的偷懶。家庭占50%,學校50%才是合理的最優化。但目前,很多家庭方面出現了教育的缺失,如禮貌、文明、習慣等。而大多數有教育意識的家長也只是配合學校,完成重視知識的傳授的教育,孩子其他方面的養成成了無人監管區。
四、對藝術的誤區
誤區之四:把涂鴉當天賦
藝術是精神上的享受。純藝術的欣賞,是一小部分人天生的藝術方面的創造。另一大部分是普遍的藝術享受的行為。
孩子畫畫是在敏感期表現出來的,不要錯把涂鴉當天賦。涂鴉是孩子語言的一種。肢體語言、繪畫語言等都是孩子無法通過口語表達的語言。這是孩子與成人不同之處。對孩子進行審美熏陶不是報畫畫班,而是欣賞美術展、傾聽音樂會、看各種精美繪本,看與藝術有關的各種形式,如話劇、舞蹈、書法等進行熏陶。美是看不見的精靈。所以往往我們選擇是錯誤的。
繪畫,如果審美力提升不上去,畫面缺乏吸引力,是打動不了人的。畫家的審美是高于技巧的表達的。畫什么不重要,怎么畫才重要。因此,藝術教育要以熏陶為主。繪本是熏陶一種不錯的方法。前提是不斷的給孩子提供不同國家不同藝術形式大師的語言美,圖畫美的繪本。
家長對孩子到底什么態度呢?來自意大利的經典《大衛不可以》讓我們反思我們的教育。家長們要嘗試著跟孩子多說說你可以。這樣更多傳達的是鼓勵和放手。對教育,對孩子態度的不同,就會差距的不同。
對于敖老師所述的幾個誤區,目前只有第三個還略有了解,其他的,都是些新知新覺。誤區一二是親子閱讀內容,說實話,對于這方面確實沒有實踐經驗,這次從課中略知了一二。對于誤區四,之前還有一同事跟我提及他孫子喜歡上了涂鴉,有這方面的天賦,孩子媽媽打算給孩子報美術班進行練習。孩子過早學繪畫的危害,作為幼教工作者,還是略知一些。于是從專業角度說了小孩子不宜過早進繪畫班的原因,但不知道孩子涂鴉并不是繪畫天賦的表現。這下結合之前知識,弄個明明白白啦!
敖徳老師在課程里,以親子讀書為切入點,道出家長們在親子閱讀普遍存在的幾個誤區的同時,也傳遞出幾個家庭教育中應具備的信息——理解、尊重和放手。多數家長把孩子當成自己私有,沒有視孩子為獨立個體。這樣的家長,往往會獨裁專制,往往會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這樣的父母身心疲憊,付出了“愛”,卻得不到孩子的認可。
讀書,古今中外,多少優秀大家號召鼓勵人們去閱讀。但在信息發展的今天,讀書被更多的電子產品替代。讀書,能讓讀者與古人智者跨越時空的阻隔,開展對話;是學習前人經驗,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是豁達心胸,開闊格局的行為……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為孩子一生奠基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