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5歲,放學回家就看電視,眼睛都看到近視了。
有一天,姥姥給她一顆巧克力,吃完不過癮,央求再吃一個。但是家里真的沒有了。
解釋聽不進去。
姥姥在做飯,我希望能哄好她,不要等勞累的姥姥發火。
“家里真的沒有了,姐姐”
姐姐很失望的撇撇嘴。
“你覺得要怎么辦?”
“去買吧?”她試探性的問。
“你覺得誰能去買呢?”我啟發式的提問。不是反問句哦!
姥姥在做飯,我剛回來才不想出門,外面還下雪,馬上要吃晚飯了。
姥爺干活累一天了也不可能出門,媽媽上夜班吃完飯就走。
她想一想,也是沒有人能出去。
“咱們先不吃,等下次白天出門去買好不好?”
“好。”算是基本上愉快的答應了。
初戰告捷!
大概安靜了十分鐘,又開始哼唧了。
“巧克力,巧克力,我要吃巧克力。”
“我就想要吃巧克力。”
身體扭成麻花在沙發上翻滾,央求的讓人心煩。
革命尚未努力,同志仍需成功啊!
我深吸一口氣。
去小陽臺拿了十幾顆紅山果(從那首歌里長知識了,原來山楂就是紅山果。)
“姐姐,你能幫我做糖葫蘆嗎?”
“好呀!”立馬從扭曲的臉變成滿臉歡笑,雀躍起來!
“我怎么幫呀姨姨?”
“我先把山楂洗干凈,你也先洗手。”
“好!”回答清脆利落,身體也利落的跑去洗手。
我先示范一個,把山楂的把揪掉,她表示有困難。
好吧,這個我干了,下個環節你再來。
我打算做個無核的,簡單笨辦法,一切兩半,摳核,再用牙簽合起來,一個牙簽串一個山楂。
姐姐幫我摳的很認真很努力!完全忘記了巧克力。
我甚至有種錯覺,她哭鬧要巧克力完全就是閑的,無聊的――矯情。
我上鍋化糖,順便做了些拔絲地瓜和拔絲蘋果。
姐姐妹妹圍著桌子歡呼雀躍!她倆還是對糖葫蘆感興趣。
好了,今晚的矯情完美化解!
吃過飯,我去洗衣服,妹妹跟進來要幫忙一起洗。
好吧,我使勁夸她,故意大聲說洗衣服多開心啊!
一會兒就把看電視的姐姐吸引來了。
姥姥在叨叨我讓他們玩水衣服弄濕了。
濕了再換,總比看電視好多了吧!還能培養自己動手的興趣和成就感。
小孩子是需要成就感的。
成就感也可以說是存在感。
曾經在育兒群里看到一段話,深以為然。大意如下:
有個爸爸去咨詢怎樣幫孩子戒除網癮。咨詢師問他一些問題:
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有兩家自己的公司。
您業余時間喜歡玩電腦玩手機嗎?
我哪有時間玩電腦玩手機呀!生意都忙不過來!
這個爸爸悟性非常高,答到這里就知道了,我得給孩子在現實世界里找到存在感。
是的,人都需要存在感。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就只好去網絡虛擬世界里找。
很多家長唯分數論,“你只管好好學習,其他的事不用你操心!”
長期下去,這樣的孩子越來越覺得空虛空洞,好像少了些什么。
少了活力。
有個人問我你每天下班后帶娃、洗衣、做飯、還學英語、寫育兒感悟,這么多,有沒有覺得很辛苦?
咦?這難道不是生活的日常嗎?
坦白說,曾經我也覺得很難接受,不管多困多累,只要娃一聲召喚,就得立馬打起精神起來安撫、把尿、喂奶。靈魂還在睡覺,身體已經起來。
心里大喊“寶寶,求你讓媽多睡會兒吧!”臉上已是慈母狀,愛無限。
經過兩年多的洗禮,早已習慣并接受,只能自己從中找樂子。
沒生娃之前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反而是現在,越來越深覺,一入娃門深似海,怕是永無翻身之日了。所以想著法子擠時間,竟然把之前十幾年想做沒做的都做了!并樂在其中。
生活,就該是這樣子啊!我拍了下自己的大腿!
這也得感謝現在高度發達的各種APP和AI 技術幫了我!
有句老話說,肚里有糧,心里不慌。
引申一下,如果你對某件事感到發慌,那一定是你對它的努力和行動不夠!
比如,學生對考試發慌,一定是平時沒好好學習和復習;
銷售人員對月底年底發慌,一定是平時積累和拜訪顧客做的少了;
家長對青春期的孩子發慌,一定是之前跟孩子的溝通就不暢導致孩子不愛跟你說心里話;
到了油膩中年偶爾想起小時候的夢想就發慌,一定是走著走著就忘了當初為什么要出發;
家中的頂梁柱為生計發慌,一定是平時疏于學習和提升自己……
行動治百病,干活治矯情。
如果你家里有矯情娃,讓他多干活吧。別管他干成什么樣,使勁夸他干活的樣子和承擔的態度!哪怕事后你需要處理的“戰場”比自己干累多了,堅持一年看看。永遠不要嫌他干的不好。可以討論,但是不要批評。
如果你也發慌,趕緊行動吧!想到就做,不要遲疑,也不用想“我還沒準備好”永遠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候,做著做著就準備好了!
謹以此文獻給正在發慌的自己。
(本文為原創,非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