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被刷屏了,因為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開始試點,我仔細看了政策,又看了后面的評論。下面是我的想法。
一、注意解讀誤區
我們可能會以為每個醫師都要去進行專業培訓,但其實專業培訓不是強制的,是可以自己選擇申請的。
看一下專業培訓的對象:
1是完成住院醫師規培并取得規培證的醫師;可以選擇直接就業,也可以選擇專培。
2是主治醫師及以上的醫師;主治升副高、正高不一定需要專業培訓證,只不過有證的優先選擇。
3是納入試點范圍的在讀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指臨床、口腔、中醫學)的研究生。
我的解讀:
雖然這個政策是可以自己選擇,而不是強制執行的,但是迫于行業壓力,為了不成為淘汰出局的人,大家可能被迫去執行,那么選擇和強制也就失去了可比性。
二、關注的焦點:待遇問題
1、單位委培人員由原單位負責工資等的發放,培訓基地適當發放生活補助。
2、社會人員由培訓基地負責發放生活補助,參考培訓基地同等條件在崗臨床工資水平。
3、具有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身份的培訓對象執行國家研究生教育有關規定,培訓基地可根據培訓考核情況向其發放適當生活補貼。
我的解讀:
待遇問題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畢竟“人不能脫離基本的物質生活而空談仁義道德”,學醫十幾年,還在啃老,不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挺心寒的!上面說委培人員“原單位發放工資,培訓基地適當補貼”,話是這么說的,但是在外面培訓,原單位把獎金什么的扣一扣,到自己手上的也就少得可憐了。
難怪有人調侃說,政策向美國看齊,待遇向非洲看齊。網上炸開了鍋,聲討的大部分原因也是集中在這一點上。畢竟選擇了當醫生,就做好了終身學習的準備,多學習深入學習是大家都認同的,只是付出和勞動不匹配就比較尷尬了。
三、專業培訓優劣
政策出發點是好的,想提高醫師技能,改善民生。但是將關注的焦點放得太小了,僅僅圍繞醫生問題,而對于藥價、醫療保險、醫生生存等問題關注力度不夠,為人詬病。而且??婆嘤柡臅r較長,在我看來這個政策是個邊際成本大,邊際收益小的選擇。
四、學醫路漫漫,上下求索
我是七年制臨床專業,可以看出我的職業軌跡是:
5年本科
+2年研究生
+2年住院醫師規培+(可選2~4年專業規培)
+5年升為主治醫師+(前面沒進行培訓,可選2~4年專業規培)
+5年升為副主任醫生
+5年升為主任醫師
……
大概如上圖,增加了專業培訓的內容。
終身學習,我向自己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