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過現金就像氧氣,99%的時間你不會注意它,直到它缺席。那杠桿,也就是更多的現金是不是意味著更多的氧氣,好像是未必。即便是,對身體也不一定有好處。
玩杠桿的人多了,但玩得好的很少,歸根到底就是因為人性。
杠桿一般有成本有期限,系統內的杠桿還有止損指令,像券商融資、場外配資、結構化產品、B級基金和期貨等等。普通投資者要同時駕馭成本期限和止損這幾件事并不比一個女司機開一輛手動檔的車容易。
就拿成本來說,以上證指數為例,往前五年到現在的累計漲幅不超過30%,折合年化收益率5%左右,假如你用的是利息為8%左右的券商融資進行五年期的指數投資,粗粗算下來平均每年凈虧3%以上,基本上是給券商打工了。
但這還不算事,與成本相比,杠桿的期限讓人更加壓迫。你融到錢后就得時刻算著還錢的日子,一不小心還會被逼倉。即便離結賬的時間還有,但短期盤面的波動會直接影響你的情緒。
再退一步說話,即便你真能駕馭成本和期限,但強制止損指令就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想象一下,如果你用的是系統內的杠桿工具,就這輪5178到2850的下跌你搞不好就被強平好幾回了,剩下要真能再創新高也基本上跟你沒什么關系了。在市場先生變臉的時候,加速恐慌的正是止損盤,復盤看看今年的股災你就知道杠桿是一件多么容易失控的事情。
從大跌后的監管動態來看,帶止損的杠桿工具都被限制好幾輪了,可見去杠桿之堅決。但還是有人既想多用現金,又怕強平爆倉不想加杠桿,那怎么辦。
巴菲特的保險浮存金模式(不確定是不是他最早提出來的,這不重要)似乎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保險浮存金是指保戶向保險公司交納的保費。當保戶出險時,保費就拿出來付給保戶進行理賠。這些資金,保險公司在留有一定比例的近期理賠或支付金額后,其余的可以拿出去進行投資。
想象一下,只要保險公司正常運營,保費就會源源不斷流入,這就成為一筆穩定的現金流,相當于解決了期限的問題。然后,這資金還低成本零成本,甚至是負成本,又解決了成本的問題。最后,這筆資金基本上還不帶止損,隨便你玩,你持有股票坐幾趟電梯都沒問題。老巴好像就曾說過這保險浮存金比免費的錢更好用。
除了保險浮存金之外,還有其它資金也能達到類似效果,比如實體企業通過融資獲得的資金。只要實體正常運營,企業就可以以產業為載體進行融資。盡管最終拿到手的很多是短期借款,但只要合理利用好幾筆借款的時間差就相當于獲得一筆永續資金,實現只還息不還本。但這種融資嚴重依賴經濟環境,如果當中某一個或幾個環節估計失誤,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巨大。
金融杠桿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但用好杠桿應該是這世上最難的一件事,國內資本市場的不成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資金的不成熟決定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拿著有成本有期限有強制止損指令的資金的投資者、私募機構從一開始就是劣勢投資者,連散戶都不如。
如果說時間和空間是投資中的兩個維度,那么杠桿可能就是第三個。記得有個朋友說過,同樣是創造100%收益,與不加杠桿的時間換空間相比,如果你有足夠大的確定性,哪怕只有1%利潤,你加上100倍的杠桿同樣也可以實現100%收益,達到以杠桿換空間的效果。但關鍵是,對于投資這件不確定的事來說,誰又有那么大的確定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