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三年,開始有點迷茫,最近在考慮著要不要辭職,換個新工作。但最后,我還是決定暫時放棄辭職,繼續做下去。
辭職,意味著改變。有時候,我覺得辭職這件事可以多去想想,因為這是換個角度去審視自己當下的工作狀態,不斷拷問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想得到什么。
那,我為什么想辭職呢?
理由1:公司內部缺乏好的學習氛圍,同事之間沒有學習的動力。
理由2:工作做久了,開始喪失新鮮感。
理由3:公司提供的薪酬福利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水平。
其實辭職理由有千百種,有“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詩意與遠方,也有現實的無奈與茍且。敢于跳出“舒適區”是一種成長的表現,但是如果只是純粹地不想干,卻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其實只是一種逃避!
所以,我還是放棄了現在辭職。
原因1:你以為公司是學校呢?—— 你交學費了嗎?
很多剛進社會的大學生,在面試時都會很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的學習意愿,這對用人單位來說是一個考慮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是已經工作兩三年的人,還時刻等著別人來教,安排給你一個新工作不能馬上執行,還得等你學完再做(甚至因為不會而拖著不做或拒絕做),這就不是簡單的 too young too naive了。
公司不是學校,公司不是讓你來學東西的,而是要你創造價值和利潤的。
大部分上班族每天上班跟同事相處的時間,比跟家人相處的時間還要長。就像我自己,每天上班7.5小時,每周跟同事相處的時間一共是7.5*5=37.5小時,工作的圈子是我最大的社交圈??墒俏野l現身邊的同事大多都處于同一個狀態,上班做事,下班看劇。我漸漸地發現,在工作中我已經好久沒有被別人的想法所觸動到了。
這種在專業上的思維固勢讓我產生了恐懼,因為我聽不到別人不一樣(或是反對)的聲音。
因為在工作中投入的時間那么多,我漸漸陷入了一個思維的誤區,把公司當成自己唯一的學習場所,還開始抱怨工作環境的學習氛圍不夠好……
解決辦法:
1. 嘗試提出好問題,增加自己在工作中的學習機會。
拒絕工作中無謂的閑聊,用提問與同事建立有效的鏈接。一個好問題不會是純粹的索取,它可以反映出提問者的思考,同時也會逼迫著回答者要在深思熟慮后再作答。我相信,在不同的職位上都有牛逼的人,想要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知識,主動提問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 用好路上的半小時,讓自己的大腦先動起來
在通勤路上,可以選擇聽聽得到專欄的音頻,每天上班前簡單聽幾個小音頻,然后思考一下,讓自己的大腦做做早操。大腦也是身體的一部分,也是需要鍛煉的,用好路上的半小時,一年積累下來,我們就比身邊人多了182個小時去學習。等到下一個風口出現時,我們就擁有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原因2:實現了從0到1就了不起???—— 從1到100,路還遠著呢!
人什么時候會產生辭職跳槽的念頭呢?
對于剛參加工作或剛轉行的人來說,他們對當前的工作需求肯定遠遠大于公司對他的需求,因為他再去找新工作的成本太大了??墒?,隨著年資經驗增加,能力得到提升以后,他的需求彈性就會變大,這就是說他可替代的工作選擇變多了,這時候,人就會開始考慮是不是要跟公司談加薪,或者說跳槽去一個更高水平的公司去展現自己的才能。
看看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和司馬懿后來已經做到身居高位、權傾朝野,而且要輔助年幼無能的皇帝,難道他們心中沒有更遠大的理想,只想做個忠義良臣嗎?我覺得這不太可能。那什么時候他們可能會想一下篡位這事呢?那就是當他們打贏仗,做出了好的政績以后,難免會開始琢磨一下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掌握一個國家……這都人之常情。
這個變化就是經濟學中的所說的需求第二定律:
隨著時間的推移,需求彈性會變得越來越高,也就是說替代品越來越多,對策也越來越多。
我工作3年,現在慢慢進入了一個瓶頸期。之前獨立負責的一個新項目,已經成功地實現了從0到1的產品開發。這個成功讓我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得到了領導的肯定與認可。可是,與此同時,我內心開始變得浮躁,感覺憑自己能力可以做更多事情,人開始自戀起來。
但是產品做出來了,它只代表是1,要把產品做到100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而我,其實心里明白這一點,只是我這時候想通過換工作逃避不去做而已。
要明白,成功,不是終點,而只是一個階段性的里程碑,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解決辦法:
1. 跳槽最好的時機是完成一個階段性任務后“功成身退”。
如果剛接下一個新任務不久就提出辭職,很容易讓人覺得這是一種不負責任、半途而廢的表現,這可能會影響自己與領導同事的友好關系,也會影響自己在行業內的口碑。所以,辭職最好的時機應該是做出點成績或立下了功勞以后,這樣一方面不會遭受別人的埋怨,另一方面也會為自己未來的身價有所加持。
2. 做到比想到、說到更難,耐心地打磨技能,讓自己真的做到。
給自己定下一個明確的目標和考核的時間,以此來評估自己。根據如何達到目標將做法逐步進行拆解,對標自己的能力與所能調用的資源,盡快彌補缺失的部分,耐心地完成這項任務。
原因3:工資是老板給的嗎?—— 錢是自己掙回來的。
對于薪酬的不滿,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
在職場中,你的身價與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想要獲得更高的薪酬,就要讓公司“離不開你”,讓領導覺得重新找一個合適的人替代你實在太不容易了。其實,職場關系與婚姻關系有點相似,在婚姻里面很多夫妻明明不合卻總是不想離婚,只是因為離婚的成本太高了。
笑來老師說過,個人的商業模式有三類:
1. 一份時間出售一次
2. 同一份時間售出很多次
3. 購買他人的時間之后再賣出去
目前,我除了工作收入以外,就沒有其他收入途徑,一份時間只能出售一次,這就是問題所在。而就算我換了工作,本質上并沒有改變這個時間出售的方式,而只是把這一份時間賣給不同的公司罷了。
為自己做事,而不是為工資做事,這就等同于把同一份時間出售了兩次。
想要賺錢去實現財富自由,并不是一味地逃跑,想著盡快擺脫當下工作的束縛,卻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雖然說我現在想要辭職,可是我其實并不知道自己辭職后想要做什么。
解決辦法:
1. 打造多維競爭力,提高自己在職場中的不可替代性。
這一年我有意識地努力打造自己的多維競爭力,除了做好本職工作,還去給同事做培訓,支持其他部門的工作,創造更多的不可替代性,而這些都可以成為年底與 HR 談薪酬的條件,主動為自己爭取更多福利,努力提高單位時間的單價。
2. 培養更多的技能,讓自己可以選擇第二職業。
寫作、學習英語是值得耐心打磨的技能。它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還能夠讓我接觸到更多牛人,進入一個更高質量的社交圈子。圈子會影響個人的眼界與格局,只有接觸過,我才知道原來真的有人已經做到了把這些技能當作第二職業,比如運營寫作社群,給別人授課,成為公眾大號……
要不要換工作,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你一定要作出主動選擇。
對當下的我來說,這顆成長的種子已經栽種在心里,等到合適的那一天,它會長大,讓我有更充分的理由離開,去看看外面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