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6第五章--信號(上)內部分享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當時在看《貓和老鼠》那個動畫片,那只貓在彈琴,我當時就被那只貓的手給震住了,我就是特別渴望,我就是想像那只貓,我也想彈琴。

? ? “我就想當鋼琴家,這一點我特別明確,我就喜歡鋼琴,我跟你說我特別有種渴望感,就是欲望特別強,所以我爸就跟我講,你要是想當鋼琴家,你就好好練琴,練那些枯燥的曲子,你如果不想當的話,那你就別練了。那還當嗎?還得當。這挺好使的,練這個以后,很快就能彈曲子了,確實有用,我從來不按照完全的大綱做事,彈彈我就不想彈了,煩人,再練一會兒這個,覺得沒練下來,自已覺得不好,再多練幾遍。”

? ? ? ? ? ? ? ? ? ? ? ? ? ? ? ? ? 郎朗

? ? ? ? ? ? ? ? 她行,我為什么不行

技能學習需要精深練習。但是精深練習不是一碟小菜,它需要精力、激情和投入。換言之,這需要天才理論的第二大元素:動力燃料——激情。

? ? ? 我在探訪人才溫床的時候,感受到了許多激情。這些激情體現在人們手拿小提琴、懷抱足球以及削鉛筆時的種種神情上。這些激情體現在人們把簡陋的訓練場視作神圣的天主教堂;還體現在追隨著教練時那種既專注又尊敬的眼神。這份激情并不總是耀眼炫目的,也不總是幸福洋溢的—有時候,甚至是黑暗沉迷的。有時候,她又像是結婚多年的老兩口擁有的那種平淡不驚的愛情。但是激情直存在,它是供應動力火箭的燃料,維持他們不停地重新開始,鍛煉技巧,不斷進步。

? ? ? 我問那些人才溫床中的人們,他們對小提琴、唱歌、足球、數學的激情從何而來,大部分人都對這個問題有點莫名其妙,仿佛我在問他們何時學會了呼吸氧氣?他們普遍的答案是聳聳肩說,“不知道啊,我一直就這樣。”

? ? ? ? 面對這樣的回答,你同樣只能聳聳肩,記下他們燃燒般的動力來自人性中深沉不可知的東西。但那是不準確的。因為很多情況下,人們是可以準確感覺到熱情被點燃的那一瞬間的。

? ? ? ? 對于韓國的高爾夫球運動員來說,這個時刻是1998年5月18日下午,20歲的樸世莉( Se ri pak)奪得“麥當勞杯”LPGA錦標賽冠軍,從此變成了韓國的標志(韓國首爾的一家報紙寫道,“樸世莉不是女版的老虎伍茲;老虎伍茲是男版的樸世莉。”)在樸世莉之前,從沒有韓國人在高爾夫運動上有任何建樹。但這之后十年,樸的女同胞們基本上統治了LPGA巡回賽,45名韓國運動員贏得了其中1/3的比賽。

? ? ? ? 對于俄羅斯的網球運動員來說,這個時刻誕生于同年夏天稍晚的時候,17歲的安娜·庫爾尼科娃( Anna kournikova)打進了WTA半決賽,而且由于她超級模特般的美貌,庫爾尼科娃成了世界上個人照片下載次數最多的運動員。到了2004年,俄羅斯女運動員頻繁出現在重大比賽的決賽現場;到了2007年,她們占據了排行榜前十名中的五席,前50名中占12席(參見表5-1)。“她們就像俄羅斯軍隊,一個勁地向前沖。”尼克·波利泰利( Nick bollettieri)說。他在佛羅里達布拉登頓成立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網球學校。

? ? ? ? 其他的人才溫床存在同樣的情況,一次突破性的勝利,接著就涌現出大規模的“人才井噴”注意,上述兩種情況中,以這種方式引發的繁榮開始都是相對緩慢,需經過五至六年達到12位運動員這個數字。這不是因為初期的激勵比較弱,然后逐漸增強,而實際上是一個相對根本的原因:精深練習需要時間(還是那句老話,1萬小時)。人才在集體中擴散的模式就像蒲公英在郊外的庭院里飄散一樣。

? ? ? 一陣風吹來,給點時間,就帶來了遍地花朵類似的情形,不同的事情,發生在1954年五月某個狂風大作的日子,當時一位瘦小的牛津醫學院學生,名叫羅杰·班尼斯特( Roger bannister),成為4分鐘內跑完1英里(1.609公里)的世界第人。關于這個成功事跡的梗概人人皆知:心理學家和田徑運動界曾經認為4分鐘跑完1英里是無法打破的生理極限;班尼斯特是如何系統性地突破這個記錄;如何憑借1秒的優勢打破了記錄,成為全球的頭條新聞,被《體育畫刊》( Sports illustrated)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運動成就。

? ? ? 人們不知曉的是,在班尼斯特成功之后幾周里發生的事情:另一名中長跑運動員,名叫約翰·蒂的澳大利亞人也突破了4分鐘大關。隨后的那個賽季,又有幾位運動員成功打破了記錄。然后,運動員們陸陸續續地都突破了這個大關。那三年中,不下17位運動員跑出了20世紀最偉大的田徑成績。事情沒有發生任何重大的變化。跑道一如以往,訓練方式一如以往,基因也一如以往。自信和積極思維這兩點并未點中要害。變化不是發生在運動員體內,而是對外部環境做出的反應。那17位運動員接收到了一個清晰的信號——你也能做到。這4分鐘的記錄,曾經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現在立刻變成了一塊墊腳石。

? ? ? ? 這就是激情的工作原理,是那些讓我們意識到“我就想成為那樣的人”的時刻。人們通常認為激情是一種內心品質。但是我探訪的人才溫床越多,就越堅信激情首先來自外部世界。在人才溫床,正確的蝴蝶拍打翅膀卷起了人才颶風。

? ? ? ? ? ? ? 小小念頭,影響深遠

? ? ? 1997年,蓋瑞·麥克赫森開始著手一項調查,有關一個長期以來困惑著家長和音樂教師的謎團。為什么有些孩子在音樂課上進步神速,而有些卻相對緩慢呢?他采取了長期跟蹤式研究,隨機挑選157名兒童,分析他們的音樂成長歷程。

? ? ? ? 經過前9個月的課程,孩子們的水平明顯變得參差不齊:少數幾個孩子進步神速;少數幾個勉強跟上;大部分人徘徊在中間水平。技能水平的分布遵循音樂天賦的鐘型曲線,正好符合我們的直覺。問題是,是什么造成了這條曲線?它是不可避免的嗎?隨機挑選一群正在努力學習某項技能的人,這條曲線就能描繪這群人的能力分布情況嗎?或者是否存在某些看不見的神秘因素,可以解釋并且預測每個孩子的成敗?

? ? ? ? 麥克赫森開始分析收集上來的數據,試圖找出原委。這神秘因素是智商嗎?不是。是聽覺敏感度?不是。是數學能力?節奏感?運動感知能力?收入水平?不,都不是。

? ? ? ? 接著麥克赫森測試了一個新因素。在孩子上第堂課之前,他提出過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個新因素就是孩子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是:這個新樂器,你覺得自已會彈(吹)多久?(選項有:今年、小學期間、直到高中、終身。)

? ? ? ? 麥克赫森說,“起先,大部分人回答‘啊,我不知道呀’,但是在你再三追問之下,最終他們會告訴你一個肯定的答復。早在那時,他們已經有了想法。已經給自己的生活選擇了某樣東西,讓他們覺得:對,這就是我想要的。孩子們的回答分成了三類短期承諾中期承諾長期承諾然后,麥克赫森計算了每個孩子每周的練習時間:少量(每周20分鐘);中等(每周45分鐘);大量(每周90分鐘)。

? ? ? ? 麥克赫森根據這些數據繪制了一張圖。他看到這個圖表時震驚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說。進步不取決于任何可衡量的天賦或者性格,而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念頭。一個小小的念頭卻產生了無窮的力量,孩子甚至在學習開始之前就打定了主意,這決定了進步的快慢。不同孩子之間的表現有著驚人的差異。同樣的練習時間,給出長期承諾的那組孩子表現得比給出短期承諾的孩子好4倍。

? ? ? ? 他們僅用了每周20分鐘的練習時間,就比那些練習一個半小時但只有短期承諾的孩子進步更迅速。長期承諾的孩子加上充分的練習,他們的技能早就出神人化了。“我們本能地認為每位新生就像一張白紙,但是他們對第一堂課所抱的念頭,卻可能比任何一位老師可能發揮的作用都大,也比任何強度的練習都要重要,”麥克赫森說,“這就是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在初期的某個時刻,他們就經歷了一個清晰的階段,我是一位音樂家’這樣的念頭浮現眼前。那個念頭就像一個雪球滾下山去。這些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想成為音樂家。他們的理想源自某個清晰的信號,源自他們的親人、家庭、老師身上的某些東西,源自他們在短短幾年的生命中看到的一系列景象,遇到的各色人等。那個信號觸動了幾乎無意識的反應,發生了強烈的變化。

? ? ? ? 這種反應具象化成一個念頭:我想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這不需要他們擁有邏輯思維(這與他們擁有的聽覺、節奏感或數學能力無關),可能這個念頭純粹出于偶然。但是偶然帶來必然的結果,這個結果正是他們的激情被點燃了,而且即將創造所有的奇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