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有座神廟,廟上刻著一句永恒的箴言:認識你自己。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它的的確確是一句狠話。很多時候,人們生活在自己營造的“自我”幻境當中,喝著雞湯,喊著口號,在沙發上舒服地享受著葛優躺,并不著急去挖掘那個“真實”的自己。要是非要讓他去面對那個真實的現實,簡直等于是要了他的命。就連魯迅先生也曾經很糾結,他在《吶喊》自序中寫道:“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 ? ? 然而蘇格拉底老師也放出過一句話,未經反思的生活不值一提。如果我們從來就沒有認認真真想過我自己的感受是什么、需求是什么,只是按社會默認的文化背景來發聲行事,固然少了很多摩擦和阻力,可辛苦一生又怎么能獲得最貼合我們內心的美好人生呢?
? ? ? ?
? ? ? ? 每當看到美國繪本作家塔莎奶奶的圖片時,我就不由得想起“詩和遠方……”。這本是當下年輕人為擺脫工作生活的現實窘境而安放夢想的一個棲所,怎么竟然讓一個8、90歲的老太太實現了呢?
? ? ? ? 現在,請拿出一張紙一根筆,默默寫下表達你內心需要的詞語:快樂、安靜、愛、尊重……十幾個下來你是不是就開始抓耳撓腮啦?再想想,這些詞語你平常經常用到的又有幾個?作為中國人,恐怕很多人都會覺得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需要是件難以啟齒的事情。
? ? ? ?于是,我們經常會聽到各式各樣的抱怨:媽媽總是不理解人,天天管這管那的;xxx真是個自私鬼,好事都讓他挑走了;大寶太調皮了,養個孩子真累人……
? ? ? ? 我們身邊時常會有人把抱怨當成了需要,只是一遍一遍傾訴,并沒有認真地想過我到底要什么。甚至還有一些人天真地認為我的需要也是別人的需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他們忘記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具有獨特的感受和獨特的需要。
? ? ? 所以,哈哈,我這里要綜上所述了,非暴力溝通重要的技巧之一就是既要認識到人的需求共性,更要不斷挖掘出每個人的需求個性。我們的世界足夠大,在這種縱橫交錯的人際互補中,我們互相幫助,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