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20 ?施瑯,報仇最正確方式是比仇人活得久
1651年5月,對于施瑯來說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一個月。
這一年,施瑯剛30歲,30而立,30歲的施瑯一個月前還是很不錯的,他是鄭成功麾下的大將軍,但現在他卻一無所有,流浪天涯,還要時時逃避追殺。
造成如此后果的不是別人,而是曾發誓與他同甘共苦的戰友——曾德。
曾德也是鄭成功的愛將,他與施瑯的不同之處在于,此人善于鉆營,才能不高,但懂得迎合領導的心思做事,巡視檢查組曾揭發他“淫縱多端”,險些被解職,下調至施瑯處接受改造,但他憑著自己是鄭成功的關系,目空一切,根本就不聽施瑯的號令。而施瑯個性張揚,沖動爆燥,眼里容不得沙子。
一次, 曾德大敵當前,舊病復發私自外出尋花問柳,按軍規當斬。
曾德知道施瑯定不會放過自己,連夜逃至鄭成功軍營,惡人先告狀,說施瑯通敵,是清軍的奸細。
曾德這么說也不是空穴來風,包括他本人在內,1646年曾一起跟隨鄭成功的老爸鄭芝龍北上,投靠大清,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大清不但沒有給他們官做,還把鄭芝龍軟禁了起來,曾德和施瑯連夜逃離,數月后才找到鄭成功。
鄭成功不計前嫌收留了他們,所以當他聽曾德說施瑯通敵,心中為之一振,非常生氣,但他也知道曾德的為人,開始不大相信,所以故意把曾德派人押送回去。
曾德告發施瑯通敵的事,還沒等曾德回來,就有人告訴了施瑯,施瑯頓時火冒三丈。
等到曾德被送回后,施瑯二話不說,申明軍法,當堂將其斬首示眾。
施瑯一氣之下殺了曾德,卻惹怒了鄭成功,鄭成功也是火爆脾氣,他認為曾德千錯萬錯也是自己的人,還輪不到施瑯動手,施瑯不等自己發話,就私自處決曾德,一則是以下犯上無組織無紀律,二則他相信了施瑯是奸細通敵一事。
再加上曾經受過施瑯打罵的人借機火上澆油,鄭成功大發雷霆,下令逮捕施瑯全家,施瑯心急如焚。
不久,施瑯在友人的幫助下逃脫,鄭成功得知后,進一步認定施瑯背叛自己已投奔清軍,派人追捕。
鄭成功知道,施瑯是難得的人才,在施瑯逃離后,他對人說:“此子不除,必貽后患;楚國之禍,其在子胥矣。” 后事證明,此言不虛。
鄭成功派的好幾波人久久沒有找到施瑯,氣極敗壞之下,他一怒之下,竟將施瑯的老爸施大宣,叔叔施福,還有小弟施顯等人統統砍頭。
本來施瑯也是在左右為難之中,是回去主動投案向鄭成功講清此事,還是一走了之,當然,他還想等到鄭成功查明真相,自會放了他全家,并讓他官復原職。
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不斷的有人傳來鄭成功派人追殺他的消息,當他得知老爸和親兄弟被殺的消息后,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留給他的路只有一條路棄鄭從清。
施瑯發誓,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施瑯隨投奔清軍大營,但因為他有前科,雖然他一再重申自己這次是真心的棄鄭從清,自己老爸已經被姓鄭的殺害了,但清廷對他還是存有余疑,白廢了施瑯一身好武藝,一直沒能得到重用。
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轉眼到了1661年,順治帝駕崩,換了康熙做看皇帝,此時,鄭成功已退守臺灣。
1662年,施瑯再次請命攻打臺灣,一則為父兄報仇,二則消滅明朝最后的殘余力量,統一全國。
但,讓施瑯也沒有想到的是,還沒有等他去攻打,鄭成功被兒子與奶媽亂倫的事氣死了,年僅39歲。
施瑯比鄭成功大三歲,這一年也42歲了。
殺父的仇人就這么死了,讓施瑯埋藏在心里多年的恩愿就此落空,不免有點郁悶。
好比一把掌打在對方的左臉上,本想對方暴跳起來反抗,不想對方拿出右臉問:“大哥,這邊要不要也來一下。”
憋了一肚子想打駕的勁,卻不知如何是好了。
私仇不得報,國家統一還是要搞的,三年后,1664年,施瑯再次提出收復臺灣,功在當今,利在后世。
一來康熙還太小,哪里會想到臺灣的重要性,二則康熙正在頭痛鰲拜不聽話的事,解放似乎遠在天邊的臺灣的事,更不會去想。
施瑯只能一邊持續的上書說明收復臺灣的重要性,一邊等機會。
這一等,就又是10年。
?1673年,施瑯已經50多歲了,三藩之亂暴發,這是有關清朝生死存亡的大事,康熙的工作的重點不得不放在這件事上。
三藩之亂一搞就是8年,施瑯只有等著,雖然鄭成功已經死去十多年,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報仇雪恨。
在此期間,原本守在臺灣的鄭成功的兒子鄭經趁機也發起反清復明的攻勢。
然,明朝早已大勢已去,鄭經的謀略比他老子鄭成功還是差點火候,與耿精忠的聯盟失利,不僅沒有得到任何好處,損失相當慘重,僅帶領幾千人逃回臺灣,此后,他每天借酒消愁,不問政事。
等到清朝將三藩平定后,為防止鄭軍再次流竄至大陸,清政府強迫沿海居民內遷二十里,并筑界墻防護,斷絕與海外的一切交通,對鄭軍實行全面封鎖。
另外,一方面加建造戰般,編練水師,隨時準備進攻臺灣,同時懸賞招降,凡投誠的官員保留原職外,士兵賞金百兩,官員多達數千兩不等。
清朝的封鎖和誘降,很多就見了成效,鄭軍不僅財源慢慢枯竭,士氣更是低落,人心渙散,半年內先后有10萬余名官兵降清。
1681年,鄭成功的兒子鄭經也抑郁而逝,年僅40歲,比他老子只多活了一歲。
鄭經死后,臺灣換成鄭成功的孫子鄭克臧繼位,鄭氏集團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三藩之亂結束后,施瑯再次將上書強烈要求收復臺灣 ,他的堅持終于換來了康熙的改變。
1683年5月,解放臺灣的決戰開始了。
這一年,施瑯已經63多歲,為了這一時刻他已足足等了30多年。
此時的鄭氏集團已風光不再,自鄭成功死后,集團內即發生嚴重的分裂,等到鄭經病死,鄭克臧繼位,鄭氏集團內部再次爭權奪利,造成剛剛當老大沒幾天的鄭克臧被害,權臣馮錫范擁戴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位,實際的老大是他,經過這幾次的折騰,鄭氏集團已名存實亡。
施瑯率領兩萬多名將士,大小戰艦近200多艘,如入無人之境,沒多久,就完成了統一臺灣的使命。
鄭成功的那些還活著的兒子孫子們,一個個怕得要死,他們怕施瑯要他們父債子還。
施瑯手下進言:“公與鄭氏三世仇,今鄭氏釜中魚、籠中鳥也,何不急撲滅之以雪前冤?”
沒想到施瑯卻說:“罷了,罷了,冤冤相報何時了,吾此行上為國,下為民耳。若其銜璧來歸,當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與有?”
施瑯隨后對鄭成功的那些子孫們說:“我不會報仇的!當日殺吾父者已死,與他人不相干。不特臺灣人不殺,即鄭家肯降,吾亦不殺。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報私怨乎?”
鄭成功的子孫們跪拜于地,如雞食米。
施瑯不但沒有誅殺鄭氏一個,還專門到鄭成功的廟里祭拜,望著鄭成功的塑像,他心里想,如果鄭成功還活著,也已經60多歲了,我還會選擇報仇雪恨嗎?
鄭成功騎著大馬,手里拿著大刀,眼睛注視著前方,無聲無息。
歲月早已撫平當年的傷痛,我想就算鄭成功不死,施瑯也有可能做出現在的選擇,當然,別說鄭成功活到60歲,如果他能夠再多活幾年,歷史將是另一個樣子,今天的臺灣也可能是另一個樣子。
其實,清朝對于攻打臺灣一直是不積極的,這一點從攻下臺灣后,康熙曾決定將臺灣內所有居民遷至內地棄之不用,康熙認為臺灣遠在海外,是不毛之地,好在以施瑯為首的大臣紛紛反對,才使康熙改變了主意。
如果沒有施瑯等人的反對,現在的臺灣屬于哪國還真說不清?
30年,如果說30年前施瑯堅持攻打臺灣的目的就是要為父報仇,30年后施瑯沒有放棄攻打臺灣的請求,更多的應該是為了全國的統一,臺灣是祖國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1696年,施瑯老死在家中,享年76歲,比殺父仇人鄭成功多活了整整45年之久。
比起手刃仇首,我們更愿意看到的應該是仇人比我們死的早,當然這句話用在民族英雄鄭成功身上,多少有些不合適。
最后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目錄—
【下一章】21??康熙很生氣,問題很嚴重
作者注:面對歷史,我是認真的,請相信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