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遇巧,有幸識讀朋友轉贈的《稻盛和夫全傳》,讓我的心靈又美好了一次。也終于理解緣何有些人對未曾謀面的明星會有那樣常人不解的執念追求。
?對于人生的大命題“人為什么活著”?人們更多的可能會從物質上有相似的追求,但趨于不同的精神信仰,現實的不同背景,最終本質上的活法卻有著千差萬別。就稻盛老師《人為什么活著》一書,我獲如下認知:
?關乎命運,在其看來:“人這一輩子何去何從”,似乎早已先天注定,甚至于整個宇宙的世間萬物都有著各自的命數。鑒于大環境的多重相互疊加,反映到個體人時,又由于每個人的經歷迥異,最終形成了“人各有命”的學說。
?然而,每個人的命運卻未必是一成不變。人這一輩子,一部分取決于先天的命數,更大的部分則是受制于“因果報應”法則。同樣,臺灣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在《易經的奧秘》中,關于命運一說,也有著相似相通之理。
?何謂“因果報應”法則,常言道:善惡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人做了無數好事,人品一流,為何卻還飽受痛苦折磨?有些人一肚子壞水,惡貫滿盈,卻還能逍遙快活,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屢見不鮮。究其原因之一,符合這一法則的更多時候不會立即顯現,需要一定時間的檢驗。縱觀人這一生,有時候跨度可能長達20、30年,長遠視之,因果必將結合。
?那為何還要積德行善?雖說善有善報,但人各有命。有些人本該命運不擠,卻因向善、行善,幸免于一敗涂地;反之,原本命運頗佳,蒸蒸日上,卻動惡念、作壞事,則無異于作繭自縛。
?命運法則加因果報應法則兩相呼應,從而改寫了一個人的生命軌跡。所以,行善未必立即得善報,卻為何還要推崇積德行善的緣由了。
?人的一生,有時凄風苦雨,有時春風得意。無論境遇好壞,以什么心態應對,才是人生修習之道——感恩的心。
?或許有人會把遇見好事,視其感恩,但習以為常也不足為怪。一旦遭受災難的洗禮,卻還能抱以“感謝苦難”之心又談何容易。
?感恩之心是最積極的思想,其前提是,必須做到不消沉、不訴苦、不怨恨、不嫉妒、能吃苦。得志之時,感恩眷顧,受之有愧;不濟之時,感恩苦難,奮力成長。
?如果說命運、因果報應法則闡明了人生真相,那么人生的目標,我們又該抱以什么目的度此一生呢?
?在人生的兩大法則共同作用下,我們度過了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人生。這一生,我們提升自己的心性,凈化心靈,磨礪人格——這就是人生的目標。
?釋迦摩尼佛祖通過修行、坐禪而悟道,抵達了“大徹大悟”的最高境界。登峰造極之美,是大徹大悟的靈魂。若能抵達,人就會有璀璨奪目的美好心靈、高尚的靈魂。常人難以企及。
?若問我們能提升什么層次,磨煉到什么程度。關鍵還在于,是否有自發的意愿。若曾發愿,盡力而為即可。因為在我們生命終了之時,有人是帶著墮落污穢的靈魂去往的彼岸。若能把提升心性當成人生的目標,臨終時,靈魂比出生時更加美好,也可謂是達到了人生目標。
?一生完結時,心靈的境界層次不齊。境界越高,固然越好,但生命終結那一刻的靈魂、心靈遠勝于降臨人世之時,一生便有了價值。
?感謝稻盛和夫老師的教誨。謹此獻給在人生道路上不斷探索進取的人你們,愿未來的你,能夠一路披荊斬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