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兒子說要用手機看看作文范例,摘些好詞好句,可是拿到手機后看起了與作文無關的內容。約半小時后手機還給了我,不到幾秒種又說用手機打個電話,從我手中拿手機,我頓了一下用力握住,他一把搶過手機,摔在地上,看他氣急敗壞的樣子,且又不小心碰疼了大拇手指,揉揉手指安慰下才得意平息。
過了一會兒又說十點開始玩手機游戲,原本暑假約定上午不能玩手機,中午吃完飯后才可以玩。我提醒他最好是遵守我們全家人的約定,他卻說中午玩游戲,會吵鬧我們休息,上午玩了之后中午寫作業。他生氣的把手機拿到臥室反鎖了門,到十點時出來說要玩手機,我再次提醒他遵守約定。
一剎間惱羞成怒,看到我學習的書,就一頁幾頁的撕后扔在地上(書本來裝訂不好,很容易撕掉,后來發現是整頁撕的,心中還是有數的),把我學習摘抄的筆記撕扯成碎片往空中肆意揮砸(一本摘抄了幾頁的撕了,一本抄滿的沒撕,說明心中也有數)。邊撕邊說:“叫你天天學習,學習的有啥用?連我都搞不定”。看到他此時的情緒失控,如果在過去他一定會撲上來跟我身體對抗,如果在家多待會兒也可能會激怒我,進入青春期戰斗模式,我馬上對他說:“我需要出去冷靜冷靜,也希望你在家冷靜一下”,在他的憤怒中我離開了家。
原來出現這種情況時,要么就跟他對抗到底,最后是兩敗俱傷;要么就出去逃避,躲得遠遠的;要么就裝作沒看見,任由他發泄。現在明白這些都是心靈封閉的模式,對事情的解決毫無用處。走出門后,我要比原來平靜的多,雖然有一點生氣,但覺察到了自己的情緒,需要去平復下自己的情緒。
來到樓下,覺察并問自己:我是逃避還是給孩子給自己冷靜的空間嗎?根據學習的情緒課開始梳理自己:剛開始認為是逃避,但又跟原來不一樣(獨自去爬山兩三個小時讓自己麻木),此時我的心相對是比較平靜的,如果不離開,很可能又要發生身體對抗,此時冷靜應該是處理情緒的一種方式。
又自問:孩子的錯可怕嗎?犯的是不可饒恕的錯誤嗎?答案是肯定的,允許他犯錯,允許他重復犯錯,犯可犯之錯,錯誤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本來開學一周來,各方面表現都還不錯,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他犯的這個錯誤不是促使我成長嗎?不是有讓我寫東西的素材嗎?想到這里,心情豁然開朗,想必孩子也會在錯誤中不斷調整自己,成長自己。
再問自己:如何跟孩子溝通?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也許這件事他會自己去平衡情緒,待他冷靜下來時再跟他談談。在這個事情上,我們父母沒有提前跟他協商好,認為跟暑假一樣執行就可以了,而孩子認為開學后跟假期不一樣,所以還是缺乏有效的溝通。難道完全怪孩子嗎?家長也有責任,想到此心理基本上完全放下了。回家后要在心理開放的模式下進行溝通,達成一致的意見。
臨近中午要回家做飯了,又有點猶豫:這樣回去能馬上解決嗎?如果拖著不回去不就是逃避嗎?面對問題必須要解決的,要勇于面對,才是成年期的表現。但想著在孩子面前還是要表現出生氣的樣子,回家后要故意不理他(青春期的表現嗎?)。發現他已經把扔在地上的書和筆記本撿起來放回原位,把撕碎的紙屑清理干凈。說了一次要玩游戲,沒理他后沒有再強求。
中午媽媽回家后,主動跟媽媽說自己犯的錯誤,并說以后的周末上午不玩游戲,按照原來的約定來。真沒想到沒有跟他談,自己就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上午的不適情緒就已經自我療愈了!這不正是孩子自我的成長機會嗎?放下對錯模式的糾結,何必要糾結過去,面對現在和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