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過一年的朝夕相處,大家的變化真的蠻大的,毫不夸張的說是令我瞠目結舌。老師與同學的關系、同學與同學的關系、老師對同學的看法以及同學對老師的意見……無一例外都褪去了來時的感覺。
2.
每個人與其周遭的聯系正隨著時間的推移、認知的升級以及自己格局的打開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對彼此來說大家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每個人都在班級這個系統中飛快地變化著,班主任也不例外。大家在一起努力學習,反復迭代,每個人都有令我刮目相看的一面,每個人都有令我自愧不如的一面,每個人都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班主任就是維護這個系統的存在,像個殺毒軟件時刻保護著我們的安全,消滅班級中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因素,在假期還不忘開個窗口提醒我們注意安全,更重要的是這個“軟件”還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進行系統升級,讓大家的資源配置更加協調。
3.
我們的班主任陪我們走過的這一年中也同樣經歷由陌生到認識再到熟悉最后成為“朋友”的過程。同我經歷的所有班主任一樣,每位班主任要么喜歡和同學們打成一片,成為同學們心中的伙伴,然后潛移默化地教導學生;要么樹立一個“嚴師”的形象,成為同學們行為中的導師,然后辛勤地澆灌每位學生的心田。
而我們的班主任卻夾在這二者之間:仿佛是“朋友”與“嚴師”的交錯地帶。似乎要建立起張弛有度的班級,但又不得法,因為有很多原因致使班主任與同學們之間的深入交流較少,對學生的了解不夠透徹,再加上自身對學生認識的偏差,以及學生反饋給老師的信息不完善、甚至是不真實,導致了這種教學感覺的產生。
4.
她在每次下達任務時總是事無巨細地把控著整個局面,其實在做任何事時都是這種態度:未雨綢繆、枕戈待旦。這點無可挑剔,而且還越做越好!
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因材施教幾乎成了一種必然,但它的前提恰恰是班主任所缺失的深入了解同學。
畢竟老師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顧到每一位同學,也因此會有同學出來喊:不公平!關于這點我想我的班主任真的是花過心思好好研究過一番。
但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家也都是順著這條信息河流上一只小舟,各種信息、知識不斷侵蝕著這小舟,連他自己都說不清自己在想什么,別人再去猜,這種做法無疑是一個外行去解哥德巴赫猜想。
因此班主任在為我們賦能,在慢慢培養我們的自主、自律、自省、專精和慎獨的意識。我非常喜歡這種做派。
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一書中詳細闡述了這幾個意識對內在驅動力的積極作用。班主任關于對班級這個系統的管理無疑是更加精專了,加上班干部在其旁加以輔導班級的整個學習氛圍簡直是班級中的的NO.1!
其實并非易事,班主任從一開始為我們樹立的危機意識尤為重要。德國著名哲學家馬克斯·韋伯曾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也因此大家才會在這個小系統中互相博弈,因為落后就要挨打!
5.
目前我對班主任的一個做法有些不解:不公布成績單。關于個人的成長與進步,班主任轉述了海明威的一段話:“優于別人并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優于過去的自己”,也因此不公布成績單的做法倒也自洽。
我挺同意這句話,但我不同意這樣做。
因為大家都是中考失利的一幫人,獲取了進步后,自然是希望看到自己努力所帶來的正面反饋,并時刻關注自己努力過后所處在的位置,以此來鼓舞自己,或是警戒自己,而不會想到和過去的自己去比,因為那充滿了不確定性:可能是考試難度太高導致自己的分數沒有上次好,而和班內同學比自己的水平一目了然。班主任的這一想法是好,但基于事實不得不提出。
6.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是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我國俗語也有“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警示。由此可見教育不僅僅是老師一個人的事,它需要同學與老師合力來完成。行為心理學告訴我們:所有人的行為本質上都是一個心理現象的呈現而已。因此想要真正改變一個人必須從底層開始,從心理出發,春風細雨般改變他的想法,改變他的認知。基于此,我對班主任有如下建議:
①培養同學們的批判性思維。這一點不僅對學習有用,還對往后的社會生活和為人處世有極大的幫助,因為它可以使我們在如此繁雜的社會上不至于失去主見,淪為世俗。
②適當增加作業量。自開學以來各科作業存在著普遍過少的現象,再加上每門課間隔時間太長、同學們不勤于復習,以至于每每上課時都記不得上節課的內容,適當增加作業量不失為一個選擇。
③平等對待每位同學。在班上應對同學們給予同樣的關心,不能偏心。否則會有學生心生嫉妒,因而對老師反感,對這門課失去興趣。
④控制學生對手機的使用時間。每到宿舍,大家都是爬在床上玩手機,過得快樂但無意義。沒收手機后,大家雖有不滿情緒,但會在無聊的時間來教室學習。
⑤加快課程進度。可以說每門課的進度都挺慢的,可以適當加快其進度,拋出一個難懂的知識時,不要低估同學們的理解力,可以讓同學們合作嘗試解答,說不定會吸引學生的興趣。
⑥培養同學們正確的愛情觀,而不是一味地勸阻。關于愛情很多同學對此并非能真正了解其中夾雜的責任與使命,幫助同學們樹立一個良好的愛情觀實際上比勸阻更有用。班主任可以從成人的角度來分析和評價“早戀”這一現象,也可以聽聽同學們自己對早戀的認識,從而及時糾正和彌補大家在這一方面知識的漏洞。
⑦體驗教學。在課堂上可以邀請同學們走上講臺,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轉教給大家,這樣的學習效率比普通的聽講更高,也增強了上課的趣味性。或者讓大家寫一些知識筆記(哪怕很短)。這樣做即使這些信息忘光了,我們也知道到哪里去找。
⑧可以容納多種聲音。任何一件事都有至少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聲音,希望班主任可以不拘泥于“主流觀點”多引導大家說出自己的觀點,不僅對學習,社會生活也是如此。
我所期望的班主任是一個可以用自己的熱情去點燃我們學習熱情的人,可以容納并支持千萬種聲音的人,可以教我們除課本以外知識的人,可以和我們真正談心的人,可以放下架子真誠流露情感的人。
以上建議僅為學生角度的觀點,或許會與事實有些出入,或許會與實際情況有些不符,但可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并作出改變。
7.
其實人們之間的相處本質上都是“互馴”。法國作家圣埃克蘇佩曾在《小王子》中敘述:狐貍說:“對我來說,你只是一個小男孩,就像其他成千上萬個小男孩一樣沒有什么兩樣。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來說,我也只是一只狐貍,和其他成千上萬的狐貍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會彼此需要。對我來說,你就是我的世界里獨一無二的了;我對你來說,也是你的世界里的唯一了。”師生亦是如此,即使有同學再不喜歡老師,再理性,到了分離的那一刻也都會失去理性,在心中漾起一絲波瀾。也因此,請保持初心,保持對學生火一樣的熱情和風一般的柔情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