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群里最近在討論加繆,一位書友的問我:
“我的外國文學老師曾告誡我說,千萬不要以文學的眼光來介入哲學,也不要用哲學來解構文學,不同專業的跨學科屬性更多體現在新興專業上,對于傳統的專業需要重視其專業門檻,各自厘清。
“談文學就是談文學,哲學就是哲學。以文學評論的載體來對哲學思辨展開自我縫合的討論是相當“不專業”的事。
“回到加繆身上,我認為,如果以文學視角來看,我們應該討論的是他的某幾部作品而不是他本身,因為他不是文學家(或者說不僅僅是)。
“請問你怎么看?”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值得一答。
一、基本判斷
首先,在事實和邏輯層面理清一些東西。
第一,加繆不僅是文學家,而且是文學大家,還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第二,如果以文學視角看,更應該將他本身跟其作品結合起來分析,因為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往往蘊含著解讀其作品的鑰匙。
第三,既然加繆可以用文學的載體來對表現他的哲學思辨,我們自然也可以用文學評論的載體來對其哲學思辨進行討論。
第四,中國古代的《詩經》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今美國著名投資家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大力提倡也跨學科四維。古今中外,跨界思維向來就是受到推崇的。
就學科發展而言,不只是新興專業,傳統專業也越來越多地引入其他專業的方法進行研究。比如在語言學的研究中引入統計學的方法,就有了詞頻分析,甚至可以形成一個新的方向,計量語言學。
第五,哲學思潮本就不是孤立的,而是會反映在同時期的文藝作品中。比如后現代思潮,就涉及文學、藝術、哲學等諸多領域。像《寒冬夜行人》這樣的作品,分析其創作手法,其實就已經是在討論哲學問題。對這本書的研究,正是以文學的眼光來介入哲學,以及用哲學來解構文學。
如此,足以將這位書友以及他的老師“批判一番”。
二、語境的重要性
但我認為,僅僅如此,并不能真正幫助他解決困惑。事后回去再一琢磨,他還是會想,老師說的好像還是有道理啊。
理解一種觀點的正確之處,往往比挑它的毛病重要得多。唯有理解的基礎上批判,這種批判方能深刻。
想要理解一種觀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體察它的語境,而不能僅從表面的文字出發。
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很多人批評馬克思主義,張口就是,馬克思本人都不是馬克思主義者。言下之意,馬克思自己都不信馬克思主義,你們還被他忽悠,是不是傻。
這個想法有事實依據嗎?有,因為馬克思的確說過,“我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但他是在什么情況下這么說的呢?
原來在馬克思晚年,歐洲國家社會主義運動中流行一種論調,叫做“經濟決定論”。這種論調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將經濟視為社會發展過程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而否認政治、思想、理論等因素的作用。
但馬克思本人其實是反對這種解讀的,在這種背景下,他在評論某個法國團體的文章時說:“在他們的意義上,我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現在我們發現,這句話非但不能說明馬克思不相信自己的理論,反而是馬克思捍衛自己理論的有力證明。
這就是語境的重要性。
三、再來兩個例子
意識到語境很重要之后,我對別人的觀點提出反對的頻率就降低了。相反,嘗試為別人補充、注解的時候會變多。
在我看來,很多爭論都是不必要的,雙方吵來吵去,說的其實是一個意思。所以但凡能找到一個適合的語境去理解對方,我也就懶得反對了(除非對方不長眼,自己找上門來噴我)。
遺憾的是,還有很多朋友不明白這個道理。
前不久,我寫了一篇文章,聊了聊自己的讀書方法,也對長篇大段劃線的習慣進行了批評。
不出所料,果然就有劃線黨過來發表意見。
書友一號表示,自己更喜歡多劃線。好像跟我的觀點不一致,我會反駁嗎?
不會。因為我知道,他講的跟我講的就是一回事。
我說:而劃線,側重的則是對原文重點的把握。
他說:這里一點,那里一下,勾勒文章的結構,脈絡就會清晰。
我說:這些動筆墨的閱讀手段真正發揮作用,都是在重復閱讀的時候。
他說:同時還可以上下對比閱讀,轉換人物視角代入,特別適合重讀時。
我說:讓劃線者不劃線了,的確是有效果,但劃線者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幫助劃線者對重點進行提煉、整理與重構,才算是完成對原書內容的理解,才是治本。
他說:不劃線,沒看懂,依然找不到重點。
這叫舉反對票嗎?這明明是幫我義務宣講啊。
典型的閱讀不認真,連我批評劃線的語境都沒搞清楚。我強調的是,面對一本欣賞起來不那么容易的書,不要因為理解的焦慮而盲目大段劃線,從提升自己閱讀理解的能力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如果依靠劃線就可以完成對全篇重點的勾勒,那很好啊,這么做就行了。
書友二號表示,喜歡就劃下來,整段整頁劃。這回跟我的觀點沖突了吧,我會反駁嗎?
還是不會。因為這是更典型的語境差異。
我全篇文章的讀書方法,都是基于一個前提:讀書的目的(至少目的之一)是要讀懂這本書,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東西,然后批判吸收。
但是讀書還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為了找些金句欣賞,為了消磨時間,甚至只是為了裝裝樣子……
書只是一種商品,消費者為了合理合法的目的,愛怎么使用就怎么使用。只要高興,買本書當涂鴉本用都行,撕著玩也行。
雖然我愛書,但是崔永元要是拿劉震云的書來擦屁股泄憤,那我也是理解的。
既然讀書目的跟重點沒關系,讀書方法自然也不必跟重點掛鉤咯。在他的語境下,整段整頁劃線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我自然也不去駁他。
四、重新審視
現在回過頭來,看本文一開始那位老師的觀點,能找到理解他的語境嗎?
可以。我想,至少在基礎教學任務中,比如給本科生上課的時候,老師這么說就是成立的。
韓寒的電影《后會無期》中,有個金句很有名:“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同樣的道理,自己專業學科的基礎都沒打牢,還談什么跨學科呢?
即便最上乘的武學講究“無招勝有招”,但習武入門的時候,也得一招一式從基本功練起。武學修為到了張無忌的水平,張三豐傳他太極劍,也要按招式演練,再讓他忘掉,而不是只傳心法就了事。何況我們平凡人?
金庸作品全集(新修版全36冊)金庸
他山之石的確可以攻玉,可那也得是璞玉和堅石。要是往沙子里面摻沙子,那還是一盤散沙。
因此,那位老師對學生這么講,也不能算錯,我非常理解他的心情。
以前我的哲學課老師曾經就布置過一篇作業,寫福柯《什么是啟蒙》的讀后感,這當然是要寫對哲學問題的思考。要是按文學作品的書評來寫,能不被批評嗎?
五、思考時間
最后,留一個問題給本文讀者思考。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請問你如何看待孔子三次回答不一樣?
A、孔子自己也沒有想清楚。
B、孔子給喜歡的學生開小灶,對別人就敷衍。
C、其他____________。
————————————
作者簡介:燕辭歸,讀書社群交流模式的探索者,與書友答疑解惑切磋交流的愛好者,踏實閱讀原文和構建自我知識體系的提倡者。加群交流請私信。
關于讀書,你什么都可以問!
我,挑我會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