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天寒地凍,女兒卻在一大早哭著鬧著穿裙子,我倒是很想春風化雨般地一遍又一遍向她解釋為什么不能穿裙子。可時間不等你,她爸爸八點整就要進課堂,有學生等著他上課。我們總不能打著“愛的教育”的旗號無視紀律,所以只能用“厲喝”這個粗暴但卻行之有效的方式迅速解決當下問題。當然,坐在車上我會告訴她媽媽并不想這樣,希望她以后能夠配合我們,從小養成不遲到的好習慣。
剛給女兒換了身新衣服準備出門赴約,她卻說要喝奶,在我數次提醒后依然邊玩邊喝,終究將奶潑灑到衣服和地板上,我也很想善解人意般地安撫她,“不就是一瓶奶嘛,灑了就灑了。”而我終究沒能把這件事情同一瓶奶簡單地聯系在一起,一頓訓斥必不可少。
女兒長到四歲半我唯一的一次打她,而且打得挺狠。鄰居小伙伴的媽媽要帶女兒去她們家玩,我們覺得快到吃晚飯的時間去別人家里很不合適。在老公嚴厲而又數次警告下,女兒依然在鄰居媽媽的熱情相邀中離他而去。我上樓接過一回女兒,她跳著小腳告訴我:“媽媽你先回家吧,我再玩一會兒。”那天我打了女兒,因為我要讓她明白沒禮貌和不聽管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使打得我手疼,心卻更疼,我不后悔,也不自責。
生活當中會有各種各樣類似的問題發生,很多時候,孩子會讓你百爪撓心,正如我一個朋友說的,熊孩子就是讓你打了心疼,不打你會肝疼。你要想時時保持優雅,真是很難。而對于孩子那些放著畫本不畫,非要在墻壁上信手涂鴉;放著玩具不玩,非要到廚房拿碗盤“噼里啪啦”;給著好好的畫筆不用,非要將它一分為二等等這些行為,我著實無法用一種欣賞而鼓勵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某種藝術潛力,因為我沒有足夠的膽識去將孩子的這些行為與培養他的后天才能聯系在一起。相反,我的保守讓我只怕是培養了孩子對破壞的熱情,而終究進不了藝術的殿堂。所以,我只能對孩子說聲“抱歉,你的媽媽是人不是神!”
有人說,要想不對孩子又吼又罵,必須讓自己從又窮又忙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這話一點兒沒錯。可事實是:如今很多職場女性猶如一名斗士每天在“沖鋒陷陣”,在面對工作和家庭之間,她們很難做到兩全和雙贏。很多女性盡管在這中間努力做著平衡,可結果常常是力不從心,因為你就是人,沒有三頭六臂,卻有七情六欲!在一沒有放心的人幫襯,二沒有足夠的錢支撐,三沒有可以叫你毫無后顧之憂地只看詩和遠方的精神霸氣,你又拿什么資本來面對孩子的“熊”而像“神”一般地做到氣定神閑?
還有人說,只有最失敗的父母,才會選擇打罵孩子。說孩子的一切反舉動其實都是因為缺愛的表現,都是為了引起注意。可現實是很多熊孩子之所以“熊”,不是缺愛,而是愛的太濃,甚至于泛濫。他們可以“挾愛以令父母”,叫我們暈頭轉向。即使你能做到對你的孩子不打不罵,不吼不叫,而別人呢?試想當學校里一個老師面對四五十個孩子的時候,對于他們的錯誤是否也能如你一般“厚愛”?當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頑劣無禮時,他人是否也能如你一般“寬容”?
我相信太多的媽媽如我一般,只是一個普通的人,需要工作來維護自己的自尊和支撐家里的開銷。我們還不具備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錢去擺平的能力。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更堅信剛柔并濟甚至于軟硬兼施,對于一個看似只是孩子,而其實也會有我們成人般的“狡猾”時,威懾不失為我們這些普通媽媽最好的選擇。孩子如同一株小樹苗,不是只在春風里才能茁壯,酷暑嚴寒同樣能歷練堅強。我依然奉行個性的培養,但任何個性都應該在規則內發展,而規則的樹立時常伴隨著束縛和無情,在我這個不是“神”一樣的媽媽面前,女兒一定會遭遇束縛和無情,那也總比虎吃母女的結局要美好許多。
“打罵吼叫”于我而言一定會有,也一定要有,只要嚴格遵循分寸的把握,有一天,你會發現,即使自己依然窮著,而生活卻沒那么忙亂不堪,它會有序地進行。因為你的孩子已經學會在合理的軌道上與你一起前行,她并不會對你曾有的打罵吼叫產生心理陰影,相反會陽光明媚,你也是笑若春風……
Ckx??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