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學區房存在的原因,那就是優秀教育資源的稀缺,優秀的學校就那么多,學校就那么大,能夠容納的學生也就那么多,想進入的人又遠遠超出學校能夠承受的范圍;如果我們把教育當做商品來看就簡單的多,各個學校的價格通過市場的調節讓達到它應有的價格,越是優秀的學校它的價格越高,這個時候這種教育資源就不會短缺了,就像鉆石一樣,很稀缺,但是你什么時候到珠寶店說買不到鉆石的(因為鉆石被當做了商品,可以在市場中根據需求自由調節價格)。
可是現實是某些條件干預了教育資源的價格,不允許把優秀的教育資源當做商品,而學校的容納能力又有限,怎么辦,那就只能干預供需關系,打壓需求,只接納周邊小區的學生,這樣學校才不會被擠爆,可是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既然你只接納周邊小區的學生,那我就成為那個小區的人。
這實際是把稀缺的優秀教育資源與入學的龐大需求這種供需關系,變相的轉換成了,有限的學區房和入學的龐大需求的關系。可是我們知道學區房可是商品房啊,那自然價格就會受到市場的自由調節,只要你有錢你就能買得到,還記得鉆石的例子嗎,市場自由調節下,稀缺的資源從不會短缺。人為把本來是商品的東西弄成不是商品,是沒有用的,它會找到其他的渠道,換個馬甲仍采用自有的商品的性質在市場上交易。
再看租購同權,就是買房和租房都可以入學了,這樣我們這些買不起學區房租得起的人就可以和那些買房人一樣了嗎?
怎么可能,租購同權并沒有改變優秀的教育資源是稀缺的這一事實啊,學校還是那么大,可容納學生還是那么多啊。
租購同權會導致什么后果呢,就是以前買不起學區房但租的起的人也可以與那些擁有學區房的人在入學條件上展開競爭了,入學需求進一步增加,這個時候學校必然會采取其他方面的條件限制入學資格,因為學校就那么大啊,多的人學校也裝不下啊。
當采取其他條件來限制入學的時候,那些租房的人和買房的人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了,就看這個其他條件是什么嘍。
咱單看學區房的房價會因為租購同權有什么變化,以前買不起學區房但租的起的人也可以與那些擁有學區房的人在入學條件上展開競爭了,這部分需求的涌入,必然會導致租金上漲,高額租金的房子必然會吸引到那些想投資(不如學)的人,而那些買了房的人會加入到投資行列,因為買了房子可以入學,自己不住租出去還有高額租金呢。
再看租房價格會上漲到什么程度呢?上漲到使需求下降到原來買學區房入學的需求層度,也就是通過房租價格篩選掉那些新增的入學需求。(價格上漲必然打壓需求)
所以說租購同權,對入學來說本質上影響不大,當把一個商品不看作商品,采取價格打壓,那么人們必然會走價格以外的途徑,不過是轉移一下戰場罷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