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新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的過程。每當我們意識到犯錯后,都會與自己說,下次一定注意不再犯了,一定要提醒自己。最后形成記憶,行成習慣。很多的時候是別人來提醒我們的,比如父母、老師在我們生長和學習中,始終就是不斷的教導、反復提醒。工作了,領導和頂頭上司就成了嘮叨者。有時我們很愿意被指導,有時我們不喜歡被提醒。但要保證我們的行動有個好的結果,更多的來自我們自己。這時我覺得旁觀自我就是個非常棒的方法。
我很早的時候就知道旁觀自我這個方法,那還是看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小說時里面描寫的,主人公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在自己做事或者與他人交往時,另一個自我跳了出來,在一旁看著自己的所作所為,這個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很多年了,一直沒有忘記。有時自己偶爾也用一下,只是覺得有點神奇,挺好玩的,沒有當成一種方式堅持下去。這就是旁觀自我。
沒想到多年后的今天,在得到上萬維鋼老師幾次介紹美國新書里都提到了旁觀者思維與方法,李翔商業內參也提到這種很流行而又非常實用的方式,這又一次引起我的興趣。
管理的最高的境界是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時,我們要給自己很多的安排、規定、戒律。旁觀自己,就是一種沒有具體形式的,但有自我意識的一種自我管理,或者說自我提醒,自我監督。
我們大腦的前額葉與杏仁核,分別是理智區和情感區,他們的相互作用才使得我們成為正常的人。但我們希望在進行理性分析時更多的行為來自前額葉皮層的指示,而不是僅僅來自杏仁核的情感指令;當然我們需要依靠遺傳的本能進行快速判斷決定時,也不希望事事都做認真的理性推導。
中國古人,就認為人體內是一個小宇宙,外部世界是個大宇宙。旁觀自我就是內視,監控這個小宇宙,觀察這個小宇宙,看它是怎么作為的?
中國古人講的慎獨,也是自我管理、旁觀自我,因為你一個人時是容易放松,甚至放縱自己的。旁觀自我,就是給自己安裝了一個監視攝像頭,實時地用他人的立場和視角觀察自己,及時調整、修正自己的行為、思維、情感和反應,比照高手這時應該用的最理性的做法。所以我們需要在身邊時常有一個自己旁觀:
1、當你驕傲時,憤怒時,情緒低落時,激動的大聲說話時,旁觀的我在看著我;
2、吃飽了還想吃一口時,旁觀的我在看著我;
3、到了交作業的前一天還沒寫作業的時候,旁觀的我在看著我;
4、當你的計劃完成的還差一點的時候,旁觀的我在看著我;
5、當你在糾紛中忍不住想說粗口的時候,旁觀的我在看著我;
6、當你有一個好想法而你正在開車的時候,旁觀的我在看著我;
7、當你上床到了規定時間該睡覺而你還在瀏覽手機時,旁觀的我在看著我;
8、當你上完廁所發現弄臟了周圍而要轉身離開的時候,旁觀的我在看著我;
9、當你洗完澡發現今天的俯臥撐還沒做的時候,旁觀的我在看著我;
10、當你冥想時心煩氣躁而想算了的時候,旁觀的我在看著我;
11、當別人早上給你問好而你沒有表情的時候,旁觀的我在看著我;
12、當你連續一周都無法通過英語流利說的一個lesson的時候,旁觀的我在看著我;
…… … …可以無限的接龍下去!
你當覺得你跳出自己,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待自己時,你要知道這個旁觀者是由你自己構造的。他可以無限接近一個旁觀者的樣子也可以無限偏離一個旁觀者樣子。我們不能指望這個旁觀者是絕對的公正和公平,也不能指望他沒有一點感情而只有理智。
旁觀者思維:在有自我意識之后,把自己的那部分抽離出來,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更多的時候是觀察別人對同一件客體的判斷與想法。旁觀者思維也屬于元意識的一種,讓自己的思想保持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的本能,自我意識和自己的行為,思考的方式以及過程。這種意識需要自己經常有意識的訓練,逐步成為思維習慣,行為的前端。
人生旅途里每個人都需要有一種自己獨有的立場上路,審視自己是因為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給別人煩惱。
當我們經常在發呆或走神的時候,以空中視角俯瞰眾生和自己的日常生活。這樣做是不是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境況呢?
參考得到:旁觀者的角度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