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食分南北,一個是面食,一個是米飯。
麥是五谷雜糧里,中醫說麥是陰氣,是平衡北方之陽氣,水稻是陽氣,是平衡南方之陰氣。
當然水稻的文化,在河姆渡考古挖掘出來,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就有人種植飲食了。
中國飲食文化是源遠流長的,據說蛋炒飯叫‘苜蓿’,北京地方叫‘木樨’,都是很奇怪的名字。新疆人還有叫這名字的。據說蛋炒飯是外來吃法,根源在西域,也就是新疆。
班固《漢書》有過記載,還是河西走廊的一種少數民族的異域吃法。很神奇。
更為艷事的是,張騫妻妾成群的,看那個是做‘苜蓿’飯的味道高低,那天就入閨房。突然想起了張藝謀導演的《大燈籠高高掛》。好像朦朧的有點紅艷艷的。
一般我們常見的是早稻和晚稻。早稻米有些硬,咀嚼有點粗糙,曾經糧食缺少的時候,還是經常為了填飽肚子,現在人基本是晚稻,比較柔軟,滑潤些,更有點磁軟,有點糯的感覺。
我們家常菜,一般是方便,簡單,味好,入口,咸淡皆宜。蛋炒飯,最適合。
我喜歡炒家常菜,也許需要用點心。做菜做飯,有心則有味,無心則色香味盡去也。
那么做好蛋炒飯,材料為首選。主要是米飯和雞蛋,其他可以口味不同,增加不同。
米飯一定要松,松蓬蓬的米飯,才可以做出最好的味道。晚稻米最佳。要涼,熱的米飯有點黏,容易沾一起,炒不出粒粒皆光澤,所以這是必須的。
很多時候,是我們家里的剩飯,所以很節約,可以遁做回味的香飯。
米飯一定要散,如果結塊,就要壓散塊的米飯,這樣均勻,一旦在鍋里,你來回搓,抖的時候,米飯是在里面,圓活滾動的,可以米米皆入味,每一粒,都是入味如香的。
雞蛋一般也有講究,很多已經吃習慣了飼養的雞蛋,其實土雞蛋最為香 。看里面蛋黃,如果黃的色澤鮮艷,那一般都不錯。不過市場也不一定買的到。鄉下應該會有,所以現在的人很珍惜。
主材料有了,副材料,就看口味輕重而準備了。
最香的,最辣的,最麻的,最甜的,最酸的等等,都是口味不同,可以不同的佐料參入。其實自己做的,最好適合自己的口味。
一般香的,蝦仁最好,有鮮的味道。廚師的高手,能夠把鮮從菜里提煉出來,那水平都不簡單,如果那家媳婦會這,老公一定是幸福一輩子的事兒。
當然,常見的香料是很多的,最實用的還是芝麻,可以買的方便,用的方便。
如果辣的,一般是辣妹子的味兒,辣椒最好朝天辣椒,這最辣,江南人不大喜歡太辣,還是少放點好。
喜歡甜的準備點白糖,冰糖更好些,喜歡麻辣的,就準備花椒,喜歡酸的,準備點醋。
先放蛋還是先放米飯?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很多人各自有各自的見解獨到的想法。我認為,炒出有味的就好!當然,這里面的順序還是很重要的。這要靠自己去體會了。
有時一盤簡簡單單的炒飯,就可以做出香味來,下面就讓我來說說炒飯的做法,讓自己可以滿足一下自己的味蕾。
首先,放油是很講究的,油量的多少,直接決定蛋炒飯的口感,太多,則太膩,太少,則太躁。多少的材料多少的油,一般是靠自己實踐出來決定的。
豬油最香,色拉油類別不一樣,也可以。橄欖油雖香,也許不入每個地方人的口味。
先把油燒紅,直接放雞蛋,這是很關鍵的一步,雞蛋放油里煎,一定不要太久,否則成雞蛋餅,那和米飯融合不到一起,入不了味的。雜物相混,一定要得體,才是最好的配合,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然后,邊放邊攪動雞蛋,那黃黃的艷麗,就出來了,攪動幾下,馬上米飯放進去。
接下來一定要點技術水準了,要炒出香味來,就要動作快,要大顛,不顛,不足以吃入香味。
所以火候是決定你的菜的口味,一個廚師,對火候的把握決定做菜水平的高低。
如果拿不起鍋,那也沒有關系,一般燒煤氣的溫度,應該也是夠了。
火最高的溫度在火芯,所以,把鍋拿起一點高度,來回翻滾米飯,等把雞蛋清黃和米飯攪混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白中帶黃,黃中帶油。
等你炒出,聞起來香香的,米飯有點微黃,就可以放鹽了。
鹽的多少,也是沒有標準的,健康角度來說,清淡為主。鹽是決定廚師的最高標準,也是最主要的,所以這需要衡量。
然后放料酒,也就是黃酒,料酒放白酒更香,就是有點高貴了些,黃酒號稱“百料之王”,足見不可小歔。
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蛋炒飯,這其中還可以衍生出很多種炒飯方法,比如放入少許蠔油,可以炒出味美的海鮮炒飯;又比如將胡蘿卜丁,玉米,香腸丁,雞蛋、黃瓜,蝦仁等等。
當然我還是最喜歡放霉干菜,感覺那香氣四溢,撲鼻而來。黑中有白,白肌里有黃。遠看去,晶瑩剔透的。吃起來,就是那清爽而不油膩,不是極品,卻是最惠口于心的。
蛋炒飯,是河西走廊傳給了蒙古人,再傳到滿族的東北,在傳給漢人的,標準的滿漢全席,是有蛋炒飯的。這是北上流傳的路線。
南下的路線,在南京流傳,名揚天下的揚州炒飯,就是源于如此。
米飯更為重要的是,中醫來看,大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等等的功效。
一次美味的佳肴,不在多豐富,而在多簡單,而在你的味蕾里,吃出了健康,吃出了回味,吃出了口腹滿香,是心里滿足感。
王左|圖片選自網絡 隨筆
丁酉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