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懂禮貌、嘴巴甜的孩子會更討人喜歡,尤其是逢年過節走親戚的時候,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人人夸贊。但事實是,很多孩子往往不愿意主動和人打招呼。
很多人小時候就有過這樣的經歷,與父母一起在路上碰到父母的熟人,但自己不熟悉的情況下,父母通常會說:“xx,叫叔叔(阿姨)好?!比绻⒆記]有開口,父母就會補充一句:“我們家孩子比較害羞、膽子小、內向”之類的。
前幾天在小區里遇到樓下一家人帶著孩子出來散步,他們家小孩A比清清大了兩個月。我平時上班,鄰里之間比較少走動,就是上下樓碰到了會打個招呼。那天我主動跟小孩打招呼:“A,出來玩啦?!盇父母立刻笑容滿面的跟我回應,同時跟A說:“A,趕快跟阿姨說你好,說啊”,A一臉不樂意,A媽媽很堅持,一個勁的哄勸A“小孩子要有禮貌的,要跟大人打招呼的,這才是好孩子”……一通下來,折騰了將近五六分鐘,小家伙最后都哭出來了,我趕緊說“沒事沒事”,沒想到這幾句話一說,A的爸爸反而按捺不住了,用有些責怪的口氣說A“你這孩子在家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在外面打個招呼都沒膽量?。 北话职诌@么一兇,A哇的一聲委屈的大哭起來。見此情景,我也不便再說什么,很識相的走到一邊去了。
我心里其實很不好受,所以遠遠得看著他們一家,看他們接下來要做什么。A大哭不止,媽媽也哄不住了,大概跟他爸爸說了幾句責怪的話,回頭看看我,一臉尷尬的笑著,“我們先回去了,不好意思啊,孩子不懂事”。
看著他們三人逐漸遠去的背影,我忽然有些百感交集,我小時候就有這樣的心理陰影,因為不主動跟大人打招呼,從小被貼上內向膽小的標簽。在長輩們的眼里,能說會道的孩子,總是最惹人疼愛的;在老師們眼里,口齒伶俐的孩子總是被多看重幾分;甚至在一些公眾場所,陌生人也愿意給外向的孩子更多的幫助……
在漫長的學生時代,我幾乎都處于一種痛苦的自我否認當中,甚至演變成了一種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卑。帶著這種自卑,我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努力博得別人認可,引起別人關注,轉移到了對自我的提升。直到上了大學之后,才真正坦然接受自己的性格。
對父母來說,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社交禮貌,可是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1.陌生人焦慮
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嬰兒在五個月大前,任誰抱都可以。但在六個月大前后,突然間,除了媽媽(主要照顧者)外,好像看誰都不順眼,誰抱他,他就扭頭大哭。我們通常都以“陌生人焦慮”,來形容這個現象。
雖然這個焦慮,會在一歲半后,逐漸淡化,但隨著年紀漸長,在面對陌生人的那一剎那,他們會有一些直覺的警覺。他們會靜靜的看著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覺,去感受、去觀察“這個人安不安全?”、“他對我好不好?”。
這可以說是小孩子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透過那樣的能力,逐漸學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2.小孩子也有自尊
在過年這樣的場合,有些親戚一年只見一兩次,對小孩來說,其實是陌生人。但是在小孩子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就要求他與大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大人就說孩子“沒禮貌”,我深深能體會這種感覺,這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成人失望。
大人以為一句平常的責備而已,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輩子的傷害和心理陰影。傷害孩子的尊嚴,最大的影響就是孩子不敢正視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感覺。
??????
父母應該明白,強迫孩子“打招呼”并不能教會孩子社交禮節,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所以,清媽的建議是:
1.簡化打招呼要求。在孩子剛開始學會說話、剛開始接觸外面的世界時,怎么能一下分清自己的爺爺與別人的爺爺,自己的姥姥和全樓人的姥姥呢?所以,在開始的時候,一律用“您好”來打招呼。這個時候,要的不是華麗的用語,而是禮貌的意識。
2.示范在先,從語言示范到姿態示范。其實家長在陌生人面前示范性展現,對于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你有沒有上前一步,主動、熱情報以微笑,真誠地向他人問好,其實都被小小的孩子看在了眼里、記在了心上。
3.多帶孩子參觀訪問。與人打招呼、交流實際上是一種社會環境適應性的客觀反映。當一個孩子去過了很多陌生的環境與地方,也就提升了他對于環境的適應性。多去拜訪不同的人,他也就會對于陌生人的恐懼脫敏。
4、每次孩子主動完成打招呼后,及時對孩子進行中肯的認可和鼓勵。
5、避免用“孩子害羞”、“孩子不懂禮貌”等負面語言,試著換成“我的孩子第一次來,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
清清大概2歲左右,引導他說“阿姨好”他會很乖的跟著說“阿姨好”,到了3歲多,即使在家里做足了功課,提前跟他說好,我們要去誰家,那里都有誰,等見了面要怎么叫,到了現場,也是不肯叫的。我從不強迫她,還被不少人稱為“太慣著孩子”。
但是我知道清清并不是不懂禮貌,他只是需要時間來融入這個環境。他沒有打招呼,但是會報以微笑,親戚帶他玩或者給他吃的,會主動說謝謝,結束以后,會快樂地和親戚說拜拜。
對待孩子,我們需要更多善意和耐心,融入環境之后,孩子自己會主動去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