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一年來開始開始接觸永澄,把以前積累的“存量”清零,實現自己的“增量”增長。我想,我雖然不是停下工作來,專門搞知識管理的,但是,把底層知識做通、做透了,不僅僅是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對于自己的成長,也不啻為一種小小的成就,也是實現自己的躍遷的基礎。
?“做多可能就是一件高概率錯誤的事情”、“眼前收益大的東西,很可能是一個坑,這往往要犧牲你的長期利益為代價”。對于這些醍醐灌頂般的提醒,很多時候都是“反直覺”的,讓你不得不從自己的身邊經驗、身邊事例來復盤,抽絲剝繭般的復盤我們的各種經歷。“躍遷”活動開展的幾十天里,我回過頭來看永澄老師歸類的文件后,發現雖然覺得自己增長了經驗,但在沒有“套路”的情況下,我依然如同手無寸鐵的戰士,沒有對付困惑的武器。
2
在與高手交流的過程中,越來越感到自己在輸出輸入端的問題。在“輸入——暗盒——輸出”幾個流程中,自己對于目標管理方面存在的體系不完善、知識不完備、應用不了的無力感和茫然感覺。
今天,我和好友右見林(發小了,但為了隱密,就寫網名)聊到了“必要難度”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么我們學了那么多、學了那么久(在高中就已經十多年,大學、碩士都有7年,加上社會的學習,差不多都是三十年了),為什么還是停留在“懂了那么多道理,但是還是過不好生活”這個階段。我對右見林說,我感覺我在輸出端似乎做少了點。過了一會,他回話“在輸入、輸出端都做少了”。雖然這句話的效果可能并不能叫做醍醐灌頂,但是引出了一個問題:在知識學習快速迭代的時期里,你所學習的知識要不就外化為你作品的聲音,或者以其他方式來輸出,否則,點燃認知的火苗將如同蠟燭一樣,慢慢熄滅在內心的黑暗空間里。
3
在“必要難度”(desirable difficult)里面,提出了提取力和存儲力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取力和存儲力呈現負相關關系,及提取力高的,儲存力便低;提高提取力,必須要“有難度”的訓練。
“有難度的訓練”,有人將其集中分為了幾種策略:變換情形,不一致產生難度;最優化分散學習,間隔產生難度;交錯式學習,變換順序產生難度;生成效應與測試效應,提取練習產生難度。
行動,還必須要有目的、有難度的訓練,這樣才能實現我們目標的達成,實現底層思維(也有人成為本質關系等)的貫通。淬煉好自己的輸出本領,也能在輸入端讓自己不斷積累。利用增量,而不要用存量,這樣才是可持續的增長,哈。。。
4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很多時候,我們都急于求成,仿佛要用自己的成長速度,來賽贏時代的發展一樣。20天學會演講,1年成為大師,迅速致富之路,各種速成班。。。當我們沉下心來,看看我們所經歷的這些過程,復盤我們所經歷的這些案例,可能更多覺察的,只是時間的匆然流逝以及我們彷徨的內心。
所以,定下心來,跟從自己的內心,快即是慢,十年磨一劍。站在時代的潮流之上,才能讓自己更好地“弄潮”;也要做好沉淀自己的準備,不至于站在時代的風口被吹得無影無蹤。好好做,慢慢來!
? ? 如何獲取有效的武器,“模型”就是一個思想者的最好工具。容易的事情往往是最燒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