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練字有訣竅,不過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實都是老祖宗的方法。
第一:筆
(從上至下依次為普通鋼筆,打磨尖鋼筆,普通中性筆,下面寫的字為中性筆書寫,請忽略我的水平。以我的水平,是不應該臨行書的,只是最近臨著玩。行書看起來唬人,但是一定要首先練習楷書。)
關(guān)于用筆的說法,眾說紛紜。硬筆書法,相對于毛筆書法,本身屬于新生事物。有些人呢,干脆就說硬筆不叫書法,只有毛筆才能稱之為“法”,硬筆談不上“法”。再遠了不說,就從龐中華老師的硬筆字風靡全國開始,也不過二三十年,跟傳承千年的毛筆書法相比差太遠了。
關(guān)于用什么筆,主要有兩派。
善書者不擇筆!
應該用普通的鋼筆,或者中性筆進行臨帖。最好用普通鋼筆。你用再好的筆,寫再好的字,結(jié)果一換筆就露餡了,這還練什么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他們說的不對!能夠駕馭比較好的筆(打磨尖鋼筆,書法筆)寫字,本身就是水平的一種體現(xiàn),人都是往前走的,哪有往回走的道理?能用的了書法筆,再回去用普通鋼筆,中性筆,本末倒置!
兩種說法各有各的理。我是騎墻派,三種筆都用過,從普通鋼筆,再到打磨尖的書法筆,現(xiàn)在又開始用普通中性筆。我的體驗是,在具備一定能力之后,用一下打磨尖鋼筆,或者書法筆,能夠較好的提高書寫美觀度,給自己以信心,并且由于打磨筆尖的形狀特點,能夠讓我們更加快速的掌握用筆的輕重,提按。最初可以用0.7左右的中性筆,便宜易得,品質(zhì)穩(wěn)定。
關(guān)于握筆姿勢!這是重點!
錯誤的握筆姿勢,是導致近視的重要原因!?錯誤的握筆姿勢,是導致近視的重要原因!?錯誤的握筆姿勢,是導致近視的重要原因!
重要的話說三遍!
主要錯誤的握筆方式有:
1、三點式握筆,如圖:
三點式握筆法,由于是利用拇指和食指指尖,以及中指第一關(guān)節(jié)進行握筆,導致手和筆的接觸面積小,難以控制。于是乎為了控制筆,寫字的人會自然而然的把手指向前,盡量靠近筆尖,因為越靠近筆尖,就越容易控制筆,于是實際握筆姿勢就成了這樣:
而當我們用這種方法進行寫字的時候,又變成了這樣:
請問,筆尖哪去了?字在哪?用此種握筆方式,坐姿就會變成這樣:
因為你根本看不見正在寫的字啊,必須趴著寫,還得歪著腦袋趴著寫。
2、握拳法:
這種握筆方法跟上面的三點法效果是一樣的,根本看不到筆尖和字,必須歪著腦袋趴著寫,最終導致近視!
正確的握筆方式:
食指在前,拇指在后。食指與筆握自然貼合,增大了手指與筆握的接觸面積,增加了筆尖的可控性。
同時,由于食指與筆尖接觸面積增加,可控性增強,拇指不必過分向前握筆,而自然彎曲在食指之后,使拇指和拇指第一關(guān)節(jié)沒有過分突出,剛好把眼睛和筆尖之間的視線讓出來了:
正確的握筆方式是沒必要趴著寫字的,頂多歪一下腦袋即可。
正確的握筆方式,是相對于視力而言。而對于寫字,只要能寫好,那就是正確的,比如上面提到的“三點式握筆”,雖然影響視力,但是由于手指距離筆尖比較近,控筆比較靈活。但是寫“長橫”的時候,就會捉襟見肘,因為以手指尖為中心的半徑小,寫到一半,手就“轉(zhuǎn)不過去了”,很難寫出漂亮的“長橫”?而最下面我所謂正確的握筆,雖然不影響視力,但是也會出現(xiàn)由于手指接觸面積大,無法靈活控筆等問題,寫短橫短豎相對就麻煩了點,這也許跟肌肉力量有關(guān),因為我自小長期用上面的“握拳法”,手指肌肉得不到鍛煉,所以我的握筆姿勢還會稍微往前點,具體情況因人而異,不要因噎廢食!
有人會覺得這錯誤的姿勢我都用了幾十年了,現(xiàn)在改太難了!我的經(jīng)歷是,平常寫字你還照常,練字的時候改變姿勢,每天一兩個小時,剛開始握筆可能會重一點,狠一點,我大概不出半個月就習慣了,而日常寫字的姿勢隨著練字的增加逐漸就改了。
第二:田字格或米字格練習本
田字格和米字格,是分析筆畫長短,粗細,角度,弧度,相互關(guān)系等的重要工具!
沒有田字格和米字格,練不好字!
沒有田字格和米字格,練不好字!
沒有田字格和米字格,練不好字!
重要的話說三遍!
第三:字帖
以古碑帖為上!學不了古碑帖的,可以暫時用田英章等現(xiàn)代書法家的硬筆字帖作為入門。硬筆字帖的特點如下
1,筆畫簡單,容易寫,也就是容易入門。
2,筆畫講解方面比較少,可以多看看帶筆畫講解的毛筆入門教程(比如網(wǎng)上搜索歐體筆畫之類的,可以找到很多帖子)
3,雖然入門很快,但是其上限很低很低,剛開始提高很大,越寫進步的就越慢。
一定要首先臨楷書!
一定要首先臨楷書!
一定要首先臨楷書!
重要的話說三遍!
歐體筆畫講解如下圖:
△這種圖網(wǎng)上搜:歐體基本筆畫,到處都有,無需購買書籍。
古碑帖有什么呢,比如靈飛經(jīng),趙孟頫小楷道德經(jīng),文征明小楷。行書如趙孟頫行書千字文,王羲之蘭亭序,集字圣教序等(不可以直接臨行書,再次重復),古代書家不勝枚舉。我一般推薦先用田英章的硬筆字帖打底,寫一百二百個字,能夠做到筆畫寫好,具備一定結(jié)構(gòu)分析能力,然后從趙孟頫小楷汲黯傳入手,相對簡單點,靈飛經(jīng)直接入手稍難,可以入門之后再寫。
趙孟頫小楷汲黯傳如圖:
筆畫問題,多看視頻,多看毛筆視頻。在毛筆視頻這方面,我推薦兩個視頻,第一個是田蘊章先生的《每日一題 每日一字》。這個視頻,講的很多,其中有幾集,會單獨講解筆畫的寫法,比如第18集,就詳細講解了橫折的寫法:
△視頻原話:橫-到這之后
△視頻原話:往上輕抬
△視頻原話:(再按下去)斜勢的往下走
括號里是我加的,我怕有人看不懂
第19集,介紹了豎的寫法,在這里不做介紹。
除此以外,優(yōu)酷上有個臺灣的老師叫陳忠建,他的視頻寫得多,講得少,都是按照字帖一個字一個字的寫,多角度拍攝,非常好,也可以做參考:
第三:任意型號手機貼膜一張。白板筆一只。具體用法如圖:
第四:臨帖方法
接下來是本回答的重頭!如何臨?
找一個簡單的字進行舉例,趙孟頫小楷道德經(jīng)中:“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的成字:
一:
首先分析筆順:最上面的“橫”,和接下來一筆“橫折鉤”是連起來的。所以,這個字的筆順是:
1:撇
2:橫
3:橫折鉤
我想大部分人應該跟我一樣是先寫橫,再寫撇的。可是如果第一筆“橫”,第二筆寫“撇”,第三筆“橫折鉤”,那么第一筆怎么可能跨過第二筆直接跟第三筆相連呢?這就說明我們的筆順是錯的,需要改。
類似經(jīng)常錯誤的筆順還有:
有——先寫撇后寫橫。
右——先寫撇后寫橫,而左字,相反,是先橫后撇。
耳——橫-左豎-橫橫橫-右豎。
火——左點-右點-撇-捺。
結(jié)合上面對筆順的分析,我請讀者們思考一個問題,最上面我用鋼化膜覆蓋了一個“藏”字,下面是一個“成”字,這兩個字左邊的“撇”收筆都帶了一個鉤,這是為什么?說明什么?
二:覆蓋畫過相應大小田字格的鋼化膜,如圖:
三:如圖所示,第一筆起筆和收筆位置應該在這里:
第二筆橫,與第一筆撇不相連,長度要稍稍略過田字格中線,并保持一定斜度:
四:剩下的筆畫分析過程省略,直接打字說一下,比如第一筆“撇”的最低點,要比第三筆“橫折鉤”的最低點稍高。“橫折鉤”,要與戈鉤相互接觸。戈鉤從哪寫到哪?弧度多少?并且你們會發(fā)現(xiàn),我接下來寫的這幾個“成”字,倒數(shù)第二筆“撇”,位置全寫錯了!這一筆,應該高于左側(cè)的“橫折鉤”,“橫折鉤”的高度也錯了,究其原因,第一在于寫字時候的鋼化膜位置,跟拍照的時候相比挪動了!從第一筆撇的位置就開始錯了。第二,第一筆“撇”的位置相對偏下,導致第二筆“橫”的高度不夠,把下面的空間壓了下來,整個字整體偏下,一筆錯,全寫錯!亂套了。這也是我們要首先認真用田字格和米字格練習楷書的原因。
(如果不利用田字格和米字格進行對比,在下文的單字中會有分析。)
有人可能會覺得差一點不算差。可是,一個字差一點,兩個字差一點,每個字都差一點,寫一整篇還能看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我們的目標僅僅是寫一手能看的字,并不是要成為書法家。但是要想寫一手能看的字,我們就必須有書法家一樣的追求!寫不好沒關(guān)系,那是基本功問題,比如長橫,平捺,這些都比較考驗功夫,需要勤加練習。而去不去寫,則是態(tài)度問題。
再舉一例:在上面第三點,最上面的“藏”字。
寫出來效果是這樣,你們自己對比上面的照片,看看我哪里寫錯了:
在這里再次重復上面一句話:
田字格和米字格,是分析筆畫長短,粗細,角度,弧度,相互關(guān)系等的重要工具!?田字格和米字格,是分析筆畫長短,粗細,角度,弧度,相互關(guān)系等的重要工具!?田字格和米字格,是分析筆畫長短,粗細,角度,弧度,相互關(guān)系等的重要工具!?重要的話說三遍。
許多人練字多日,不得其法。就是因為沒有仔細分析每一筆,從哪里起筆,從哪里停筆,角度,長度,弧度,兩個筆畫是相交還是平行,哪個長哪個短,哪個高哪個低,距離是多少,等等等等許多許多關(guān)系,都要仔細分析,仔細看,多看少寫!寫一筆,看兩眼,寫一個,看N次,久而久之,就都會寫了。
筆畫與筆畫的相互關(guān)系,下圖這個“在”字非常明顯。線畫的有點偏,能看明白么?
△分析:
縱向的相互關(guān)系:第一橫,第二橫,第三橫,直至“撇”的末端,上下距離等距。
橫向的相互關(guān)系:從左至右,“撇”的末端,“撇”的末端與“左豎”之間二分之一處,再到“左豎”,再到上面第一“橫”與“撇”的相交處,再到右側(cè)“土”字的豎,最后到“土”字最后一橫末端之間的空間等距。
橫向與縱向的相互關(guān)系:第一“橫”與左“豎”,右“豎”以及最后一個“橫”剛好形成一個矩形。
第五:單字練習:
練習內(nèi)容,靈飛經(jīng)四十三行,原帖在回答最上頭有,我的字帖是黑白的有點拍不清。
從頭開始,我寫的不好,還有許多錯誤,請大家注意結(jié)構(gòu),并且能夠挑出我的錯誤!
△分析:“雙人”旁的兩個撇,角度略有不同!最后一筆“豎鉤”,并不在田字格的正中間!而在右側(cè)!許多人練字不用田字格對古碑帖上的字進行分析,利用長期以來形成的寫字習慣臨帖,甚至直接用空白的紙進行臨帖,結(jié)果字就寫成了這樣:
△這個字不是的寫法不是我瞎編的,是真事。真有一些剛練字的朋友不用田字格,直接在白紙上臨,就寫成了這樣。他們自己能看出來字寫出來不對勁,但是由于沒有田字格對比,卻不知道差在哪里,百思不得其解,寫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沒辦法,去貼吧發(fā)帖咨詢:我這個字怎么寫的不像呢?
他怎么可能像呢?
△分析:
筆順:左中的長豎——左邊的短豎——長橫——點——豎彎(鉤)。
兩個豎,一個點,一個豎彎之間的距離等距。
其中有兩筆高度相同。
最后一筆“豎彎鉤”的最低點,與“長橫”的最低點持平。
“長橫”的起筆寫錯了,也許是“頓起”,我不會寫毛筆字,沒辦法說,我自己猜的,你們自己考慮。長度方面,最右側(cè)收筆位置要要超過“豎彎”一點點。這一點我也寫錯了!
△分析:這個字比較復雜,說一個重點的,“走字旁”中間那一筆“橫折彎”的收筆位置,應該與旁邊的“首”字左邊一豎收筆位置持平,而“首”字下方的“目”字左邊高,右邊低。
如果“走字旁”沒有保持與旁邊的“豎”持平,左低右高則會變成這樣:
而左高右低就成了這樣:
用心臨帖非常重要!許多字,每一個筆畫都會影響到其他筆畫的狀態(tài),或者整個字的形態(tài)。比如上面這個“道”。
如果“走字旁”寫對了,而“首”字右邊的“橫折鉤”沒有長于左側(cè),那么這個字下方就會出現(xiàn)一段巨大的空洞。這里就不再舉例了。
同樣是這個“道”字:
這兩個字你們看什么區(qū)別?
第一:第一個字,右側(cè)“首”字的橫是向上傾斜的。而第二個字是平的。
第二:第一個字,右側(cè)“首”字下方的目字,要比第二個字要寬一點。
就這兩個微小的不同,你們能看出來第一個字遠遠比第二個字好看么?差一點就差很大呀!
當然其他的區(qū)別也有,這是我的水平問題,上面那兩點是我故意寫的。
這幾個字的“走字旁”上面兩個“點”我都寫錯了,發(fā)現(xiàn)了沒?
如下的字我暫時不去分析,僅對顯而易見的重點進行提示。先到這里。
△這個淹字我寫的結(jié)構(gòu)有點錯誤,第一:有點偏下。第二,有點偏右,看出來了么?整體字偏右,就導致右側(cè)上面的“大”字最后一筆“反捺”空間被壓縮,角度就變了。
△“經(jīng)”字我寫分家了,左邊的”絞絲旁“應該與右側(cè)的第一筆“橫”互相接觸,而我寫分開了。
△“死”字的第一筆“橫”也不是在正中間的!發(fā)現(xiàn)沒?在中間的是最后一筆豎彎(鉤)。如果把“橫”寫到中間,這個字反而寫歪了。
△中間的長橫我寫短了。
第五:總結(jié)
只要通過這種方法,仔細練習,每天兩個小時,少則兩三個月,多則半年,自己的渣字基本就能看了,至少可以說不丑了。我練得時間比較長,一共兩年多。因為我上班沒時間,回家玩游戲,邊玩邊寫,實際上沒寫多少。
一共就這些,還沒有我的鼠標高。
剛開始寫字是這樣的:
同樣的筆記本,我再寫幾個現(xiàn)在的字:
△但是這種字,只能是認認真真寫,因為還沒有學會寫行書。練字是一個長期過程,練字之初為了打好基礎(chǔ)必須寫楷書,而我們?nèi)粘懽謪s是寫行書,這就導致我們?nèi)粘懽值臅r候還會變回去,什么時候才能真正日常字也寫好呢?當楷書具備一定基礎(chǔ)之后,就可以過度到行書階段,推薦趙孟頫行書千字文。然后再取法圣教序,蘭亭序等。寫過行書之后,你的字就會突然間大變樣。
認真用心的臨帖,會逐漸提高我們對字的審美,寫的越多,看的越多,我們的眼光就越高,越能找到自己的字的缺點,進一步提高,這也是臨寫楷書的作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