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本身,就好比一盤散沙。
如果不整理好知識,散沙始終是散沙,不成系統(tǒng)。
但整理好的知識依然沒用,因為砌成磚塊的沙子,只不過是磚塊,不是樓房。
所以你聽再多羅輯思維也沒用,那是人家的,不是你的,你只不過知道了“世界上有這么一種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但此事和你一點關系都沒有。
很多朋友都很喜歡讀書,然后平時喝酒聊天的時候倍兒有料,出口帶典,閉口有證,吸引目光無數(shù),到哪都是焦點。
但細細聽來,說得無非是某某人認為,某某人覺得,即便深略了某某人,那些想法你事后去網上一搜,嘿,還是找到了某某人。
這叫知識搬運工,將知識從Wiki或者某人博客搬到了飯桌上。
我仿佛能看到無數(shù)小矮人背著磚塊在賽博和真實之間不停奔走,好不倦累。
一個人,即便把羽毛球高手心得背得滾瓜爛熟,也依然不會打羽毛球。
一個人,即便把喬布斯傳看得倒背如流,理解分析能達到職業(yè)評論員的頂級水準,他依然不是喬布斯,只是個死跑龍?zhí)椎摹?
所以,知識即便成了體系,你不用,沒有實際使用經驗,這些知識依然只是沙子堆成的磚塊,啥用都沒有——有的只是潛在的使用價值。
你要去用,不斷地用,以各種方式去用,用出經驗,用出感受,這時候磚頭才不是磚頭,而成了地磚,成了墻壁,成了天花板,最后成了一棟屬于你自己的房子。
而大部分人只停留在:哦,這事我知道,就是那XXXX,符合YYYY,只要OOOO,就能SSSS。然后一做起來,隔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