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周一直忙著和一篇稿子做斗爭,憋了兩天時間修改好,結(jié)果被雜志A三審拒稿。看了審稿意見后,覺得豁然開朗,又繼續(xù)修改好,改投雜志B,初審就被拒稿,編輯居然嫌棄我的樣本量小。真是讓人喪氣!連續(xù)盯著電腦屏幕好幾天,眼睛又痛又澀,今早起來發(fā)現(xiàn)還起了皰疹,然而結(jié)果是這樣的,感覺努力都白費了。
非常不開心!和導師匯報工作時,忍不住吐槽。不過,導師畢竟是經(jīng)歷過大風大浪的,聽我說完了,笑瞇瞇地說:也不是沒有收獲啊,至少知道研究的問題出在哪里,還可以再改嘛。我聽了,頓時心服口服,然后又被打雞血激情高亢:不就是拒稿,老娘就不信這個邪了,繼續(xù)!
二
這周除了和這篇稿子做斗爭,就是學期末的排課,這個過程中除了課程多容易時間沖突要調(diào)整外,最麻煩的是上課人員的安排。
課,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新課自然不如老課好上,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講個囫圇明白;繁雜的操作課自然比不上那些干凈利索的課,因為要花很多時間在課前準備上;有人更喜歡下午的課,特別是周一一大早趕過來上課路上堵車簡直要人命。還有人說下學期有什么什么事情,要求少排課之類的;還有人什么什么時間段有事情不能排課,總之眾口難調(diào),遇到個龜毛又對上課內(nèi)容挑肥揀瘦的人,我簡直想死的心都有:你要是嫌棄我排得不好,你自己來排課試試看!我容易嗎!
這不,我這大暴脾氣碰上40度高溫,再加被別人甩了一冷臉子,瞬間snap!我都氣炸了,回到辦公室就跳腳,毫無形象地各種怒懟。然而,除了讓自己更加不開心之外,真的一點用處沒有,該協(xié)調(diào)的還是要協(xié)調(diào)。
復盤后發(fā)現(xiàn),為什么要“氣炸”了?這針對事情,還是針對人?如果換了一個人,發(fā)生同樣的事情,我會不會同樣的反應(yīng)?是的,最終我發(fā)現(xiàn),之所以我會有如此激烈的情緒反應(yīng),不過是對當時人的“嫉妒”,此人學術(shù)能力很強,發(fā)外文文章拿重點課題跟玩似的。所以我生氣的邏輯是:上課挑肥揀瘦,還不是為了花時間來做“自己的事情”。此外,也是我潛意識里面“自卑”作祟,因為一直覺得自己的科研比較弱。其實,我是在生自己的氣,為毛我的科研做的那么曲折而別人順風順水?
三
這兩件事情,其實是有聯(lián)系的。當稿子被拒絕后,即使我被導師打了雞血,潛意識里面還是非常沮喪的,充滿了自我否定。在這種情況下,再碰到排課的事情,就像催化劑一樣,情緒就瞬間被點燃了。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情緒能夠讓自己更加清晰地看清楚自己,尤其是激烈的情緒反應(yīng),憤怒、狂喜、悲喜交加等等,無一不是。情緒,像是很多被“自我”壓抑的“本我”,一下子冒出來,讓你說出很多在正常情況下不敢說的話、做出很多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說,沖動是魔鬼,因為沒有好好管理的情緒,就像失去了籠套的獅子,可以讓一個人變成魔鬼。
然而,我們非要等情緒來了才能看清楚自己嗎?這樣一來豈不是要被情緒左右?
所以,自省就變得非常重要。自省的目的,不僅僅是讓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不足,更重要的是看清楚自己的內(nèi)心,讓自己一點一點地成長。
比如,為什么自己的科研并不是很順利?其實從文章被拒稿這件事情就能看出,自己的科研基本功并不扎實,編輯指出的一些問題是很基本的。基本功不扎實,導致做課題,很多設(shè)計、邏輯上會出現(xiàn)瑕疵,一點一點的小問題聚集起來就是大問題。為什么以前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不夠努力嗎?還是自己本來就不喜歡科研?只有這樣反復地問自己,才能真正地發(fā)現(xiàn)情緒背后隱藏的問題。
四、
每一次情緒的爆發(fā)都是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本來面目的好機會。問題在于,你能不能能夠在情緒的后面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真面目,以及發(fā)現(xiàn)后愿不愿意面對你自己本來的樣子。有時候,你會被嚇到。但是,這就是你。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然后問一問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這樣才能達到內(nèi)心的和解。
不要忘記,陽光之下,每一個人都有影子,你我都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