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讀者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如何閱讀一本書》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可以少走冤枉路。對閱讀有所體會的人,讀這本書可以有更深的印證和領悟。
作者簡介
莫提默·J.艾德勒,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jīng)典人并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相異而聞名于世。
查爾斯·范多倫,先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后因故離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將本書1940年初版內容大幅度增補改寫。
第一篇閱讀的層次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我們?yōu)榱死斫庖患拢⒉恍枰篮瓦@件事有關的所有事。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的阻礙。換句話說,現(xiàn)在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如何將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與觀點包裝起來,是當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躍的事業(yè)之一。都在讓人不需要面對困難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緒。人們直接將包裝過后的觀點裝進自己的腦海中,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現(xiàn)得宜。
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閱讀的藝術在于盡可能掌握住每一種訊息的技巧。我們必須考慮兩種閱讀目的,一種是讀得懂得東西,一種是必須要讀的東西。前者能增加我們的資訊,卻不能增加我們的理解力。后者,是一個人試著讀某樣他一開始不了解的東西,能增進讀者的理解力。這種雙方水準不齊之下的溝通肯定會發(fā)生,否則誰都永遠不可能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了。這里的學習,指理解更多東西,而不是記住更多資訊。
吸收資訊,就只是知道某件事發(fā)生了。想要被啟發(fā),就是要去理解,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如果你記得某個作者說的話,那就是你在閱讀中學到了東西,但不管你學到的是關于某方面的知識,如果你運用的只是你的記憶力,其實你除了那些訊息之外一無所獲。你并沒有被啟發(fā),要能被啟發(fā),除了知道作者說過話外,還要懂得他為什么這么說。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
基礎閱讀:這個句子在說什么?
檢視閱讀:這本書在談什么?在一定時間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
分析閱讀:追尋理解,在無限時間內,完整的閱讀。
主題閱讀:比較閱讀,借助所閱讀的書籍,要能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沒提過的主題分析。
第三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略)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有系統(tǒng)的略讀或粗讀。略讀或粗讀是檢視閱讀的第一個自層次。你腦中的目標是要發(fā)現(xiàn)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其次,就算你決定不花時間仔細讀這本書,略讀也能告訴你許多跟這本書有關的事。
先看書名頁,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研究目錄頁,索引,出版者的介紹。
開始挑幾個看起來跟主題信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把書打開,東翻翻西翻翻,不要忽略最后的兩三頁。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得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你從頭到尾讀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能幫助你在后來重讀第一次略過的部分時,增進理解。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問題: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說什么?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這本書說的全部有道理嗎?還是部分有道理?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于自己?必須讓書成為你自己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是去寫下來。它會讓你保持清醒,閱讀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于用語言表達出來。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你記住作者的思想/*略過在書上做記號的部分,根本舍不得好嗎*/
培養(yǎng)閱讀的習慣。知道一項藝術的規(guī)則,跟養(yǎng)成習慣是不同的。我們談到一個有技術的人時,并不是在說他知道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經(jīng)養(yǎng)成去做那件事的習慣了。為了要忘掉單一的動作,一開始你必須先分別學會每一個單一的動作。
第二篇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guī)則: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得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實用是與某種有效的做法有關,而理論所關注的確實去明白或了解某事。要讓知識變成實用,就要有操作規(guī)則,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么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么,應該怎么利用它。這就是知和行的區(qū)別。
就像不同學科有不同的教法一樣,不同的課程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書本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不同,對我們的知道方式也會不同。如果我們要跟隨這些書本的知道,那就應該學習以適當?shù)膽B(tài)度來閱讀不同的書。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guī)則: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每一本書都有一個“干什么”的主題,整本書就是針對這個主題展開,如果你知道了,就明白了了這是什么樣的書。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規(guī)則: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都要很有秩序的排列起來,每個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
分析閱讀的第四個規(guī)則: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你不但要能掌握住所有相關問題,還要能明智的講這些問題整合出主次順序來。
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找出共通的詞義。除非讀者與作者能找出共通的詞義,否則想要把知識從一方傳遞到另一方是不可能的事/*大篇幅解釋關鍵字的重要性,簡而言之,找到重要關鍵詞,并確保自己對這個詞的理解和作者的本意是相同的*/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
一個作者可能借著事件、事實或知識,誠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通常我們也是抱著對作者的信任感來閱讀的。作者的主旨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持,就只是在抒發(fā)個人想法罷了。如果是這本書這個主題讓我們感興趣,而不是作者本身,那么我們不只想要知道作者的主張是什么,還想知道為什么他認為我們該被說服,以接受這樣的觀點。
有時候一些句子在表達的是疑問。主旨則是這些問題的答案。作者溝通的主要核心是他所轄的肯定與否定的判斷,以及他為什么會這么做的理由。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懷疑是智慧的開始,如果你對文章連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書給你一些你原本就沒有的視野。
任何一本書中有的段落根本沒有任何論述,大多是說明證據(jù)的細節(jié),這部分可以快速讀過去。如果可以,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但如果這個論述并沒有這樣表達出來,你就要去構架出來。你要從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選句子出來,然后整理出前后順序的主旨,以及其組成的論述。確定作者已經(jīng)解決了那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第十章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主動閱讀不會為了已經(jīng)了解一本書在說些什么而停頓下來,必須能評論,提出批評,才算真正完成了這件事。沒有自我期許的讀者沒法達到這個要求,也不可能做到分析或詮釋一本書。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閱讀者。一個人如果不能自動自發(fā)的運用獨立的判斷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學習到任何東西。對于作者所討論的問題,要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賴別人為你做判斷,那你就是在做奴隸,不是自由的人了。思想教育之受推崇,正因如此。
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的說我了解了。說出我不懂也是個很重要的評斷,但這只能在你盡過最大努力之后,因為書而不是你自己的理由才能說這樣的話。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的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的辯駁或爭論。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第十一章 贊同或反對作者
當讀者不只是盲目的跟從作者的論點,還能和作者的論點針鋒相對時,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對的有意義的評論。只有作者說的是事實,而且提出相關的證據(jù)時,他的說法才成立,否則就是毫無根據(jù)的說辭。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證明作者不合邏輯、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第十二章 輔助閱讀
內在閱讀是指閱讀書籍的本身,外在閱讀指我們借助其他一些書籍來閱讀一本書。許多讀者太依賴外在的輔助了,在你尋找外力幫助之前,最好能自己一個人閱讀。外在輔助分為四個部分:相關經(jīng)驗;其他的書;導論與摘要;工具書。
文字是物質的;文字是語言的一部分;文字是符號;文字時約定俗成的。事實是一種說法;事實一種真實的說法;事實是真相的反應;事實是某種程度上的約定俗成
第三篇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實用性的書可以提供一些可以應用在同類型特殊狀況的通用規(guī)則。讀者一定要能加上自己的想法,才能運用在實際狀況中。要能更了解實際情況,有判斷力,知道如何講規(guī)則應用在這樣的狀況中。理論性的原則會歸納出出色的行事規(guī)則。
在閱讀一本以規(guī)則為主的書時,要尋找的主旨就是那些規(guī)則。還有一種實用性的書,主要談的是規(guī)則背后的原理。閱讀這樣的一本書,要能看出那些沒有明說,但卻可以由原理衍生出來的規(guī)則,找出這些規(guī)則應該如何實際應用。無法讓一本實用的書被實用的閱讀,就是失敗的閱讀。在評斷一本實用性的書時,所有的事都與結果及目標相關。找出作者想要你做什么,了解他要你這么做的目的。
第十四章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論說性作品要傳達的是知識。想象文學是在闡述一個經(jīng)驗本身,那是讀者借著閱讀才能擁有或分享的經(jīng)驗。不要抗拒想象文學帶給你的影響力。在想象文學中,不要去找共識、主旨或論述。我們可以從小說在我們想象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經(jīng)驗中學習。不要用適用于傳遞知識的,與真理一致的標準來批評小說。
我們閱讀小說時,我們想要的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只要確實可能在小說家筆下所創(chuàng)造,再經(jīng)過我們內心重新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發(fā)生,就夠了。對于小說,我們不該反對或贊成,而是喜歡或不喜歡。首先你要真正努力過并欣賞作者才行,欣賞作者借著你的情緒與創(chuàng)造力為你創(chuàng)造的一個世界。要完成批評這件事,你要可觀的指出書中某些事情造成你的方案。你不能只說明你自己為什么喜歡或不喜歡,還要能表達出這本書中那些地方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并說明理由才行。
第十五章~第十九章(略)
第四篇 閱讀的最終目標
第二十章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找到相關的章節(jié),在主題閱讀中,你及你關心的主題才是基本的重點,而不是你閱讀的書。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在這時候就是要由你建立起共識,帶引你的作者與你達成共識,而不是你跟著他們走。理清問題,建立主旨。界定議題。分析討論。主題閱讀要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預設立場。不斷回頭參閱作者的原文。
第二十一章 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閱讀者,你就不能什么書都讀。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一本消遣或娛樂的書可能會給你帶來一時的歡愉,但是除了享樂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獲了。這類書無法讓你增進閱讀技巧。為了訊息而閱讀和為了娛樂閱讀一樣,沒法幫助你心智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