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別人說什么他都覺得對,甚至一個問題有相互矛盾的答案,他聽甲說非常贊同;轉頭聽乙說也覺得是非常有道理。可是怎么也想不明白是為什么,暗暗責怪自己立場不堅定,等等,自己有立場?好像沒有,只是一味的接收別人傳遞的信息。
之前有個非?;鸨木C藝節目,是以辯論為主,辯論雙方非常精彩,我覺得雙方說的都很對,不知道應該支持誰。現場的觀眾在兩隊之間搖擺不定,而不去思考他們的漏洞。
僅僅在娛樂節目中沒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也就罷了,畢竟是圖一個消遣,可是在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不能做出判斷,被一些信息所迷惑,就會給自己造成損失。尤其是在應試教育下長大的我們,比較傾向于被動接收,不會去反思、探究,所以我們應該看看《學會提問》,針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信息,要以批判性思維來看待,當然批判性思維并不是說要批判一切,這個是一種思維工具,幫助我們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學會提問》圍繞提問這一目的,講述如何提問,從根源出發,層層遞進,找到讓我們感覺“不對勁”的謬誤,通過一些信息幫助我們發掘真相,擦亮雙眼看世界。
本書的作者是尼爾布朗和斯圖爾特基利,一位經濟學教授,一位心理學博士,兩位合作編寫《學會提問》,結合彼此的長處,信息判斷對于經濟學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人們在心理方面人們都有一定的共性,可謂是強強聯合。
提問的意識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講完課之后問,“還有人有問題嗎”,我是自然想不到的,這時有同學舉手提問,聽完他的提問,我想這個問題我也不會,但是我怎么就想不到呢,怪不得我學習不好。我以為會回答問題才是聰明的體現,可是現實告訴我,會提問題遠比會回答問題有智慧。
我們要有提問的意識,這是批判性思維的精髓。我們看到一則信息,“教師不應該做有償家教”,要想到這個信息的論題,“教師應該不應該做有償家教?”結論是“應該”或者“不應該”,那么理由呢,這則信息有沒有給我們交待清楚。要確定這三點才能繼續向下思考,分別是論題,結論,理由。
分析的能力
根據對方給出的理由,我們可以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用詞的含義是否明確,提出的假設是否成立,邏輯推理是否存在謬誤。“高收入能否帶來幸福感?”在這個論題中,“高收入”“幸福感”詞語的含義有些模糊,這兩者的有標準的定義嗎,對于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體驗,月入5000的人認為月入50000就是高收入,月入50000的人認為自己屬于低收入家庭,這里的50000不能成為標準,“幸福感”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問題都不明確,指望有怎樣明確的答案。提問者在問題中的假設是默認大家都知道的,其實是提問者自己的認定標準,假設大家都認可他的假設。在邏輯推理中經常出現一些謬誤,甚至理由和結論毫無關系,或者提供“虛假證據”,就是證據算數的前提是結論本身的成立,一定要檢查推理結構。
縝密的態度
當有人說出結論,必然有證據去證明,證據的效力并非百分百,每一種證據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們需要根據呈現的證據判斷它的效力?!拔艺J為法律系的學生參加難度極大的考試時可以使用筆記本電腦,因為律師都能使用電腦來查閱資料?!甭蓭熓褂秒娔X查閱資料這個證據并不能作為證據推理出法學學生考試可以使用電腦,因為學生接受考試是要測驗自己應該掌握的知識。證據中的數據使用有時能欺騙人,使用者會“錯誤的”使用數據來當做證據,迷惑我們。省略數據也能欺騙人,造成信息的不均衡,有些重要信息被省略或者遺忘。我們要時刻警醒,“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嗎?”時刻有著批判性的思維。
在充斥著各種信息的今天,《學會提問》告訴我們要鍛煉批判性思維,對周圍一切抱有好奇之心。我們知道大米是在超市購買的,也要知道大米是從播種到收割的成長過程。我們在接受信息時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力圖找到更好的結論,更好的看法,更好的決定,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向著明亮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