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觀點二:研究形式類信息,不要過分沉醉于內容式信息
上文講到,不同學科的知識就像一個個光源一樣,可以讓人們更加看清世界。但是,只
有照明良好的環境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內部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同樣的信息輸入,最后大家如何理解,如何運用都是千變萬化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
雷特。在我們吸收信息,處理信息的時候,都有很多的預先判斷和喜好因素糅雜在里面。就像一塊凹凸鏡一樣,光線透過去之后,能否在腦中成成像,能否成像清晰
都是因人而異的。那么如何保證自己真正的能夠運用學習到的知識?有兩個要點
1. 凹凸鏡越透明越好---盡量減少預判。
打個比方,我們在決定看什么微信文章推送的時候,看到了標題,我們就差不多理解了作者的觀點。最后,我們點開的文章都是符合我們價值觀的文章,我們的觀點只是
被又一次地認證了而已。但是,真正尋求認知突破的人,應該勇于挑戰自己的潛意識里的假設,不破不立。比如,追求財富自由的人,他們的前提可能是:人必須要
有充足的錢,恰好過得去的錢是不能讓我幸福的。父母在督促你回房間學習,別打電腦的假設是:打電腦不算學習,只有坐在書桌前對著教科書才算學習。
還有倆個小游戲來驗證我的觀點:人會下意識的給出假設,如果能意識到自己假設是什么,然后質疑推翻它,事情就會有轉機。請問:如何用一條水平的線穿過兩個垂直分布的圓點(冒號狀)?我的教授給出答案是:假設線足夠粗,同時覆蓋了兩個點。這個答案挑戰的就是對線的定義。你想到了么?
另一個小游戲是一筆地連接九宮格狀分布的9個點,試一試呀~
當時遇到這道題的時候,我們班足足想了20分鐘,全部沒想出來。然后........老師給出了答案。
解答這道題的關鍵是....別只在九宮格范圍內連線,因為那樣必定失敗。
題目中從來沒有提到,線只能畫在藍色區域。但是在思考的時候,我們就預先加上了這個條件,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死胡同。
所以,我非常強調不要預判,不要給自己加太多的假設,讓自己的凹凸鏡帶著顏色。
2. 距離
學過初中科學光學這一章的孩紙們就會知道,決定能否清晰成像的關鍵在于距離...蠟燭與凹凸鏡的距離和凹凸鏡與投影板的距離。而不是用什么類型的蠟燭,用什么牌子的凹凸鏡。這么簡單的道理,放在生活中卻很多人都忘記了。
蠟燭的燭光就是一個光源,代表著實打實的知識,比如世界上有二十四個時區,北京在東八區,東京在東九區。距離則代表著形式、框架,比如:為什么我們需要分時區?適用于什么情況?
為什么(why)比是什么(what)要重要的多。
因為總是關注what的人,一直是個消費者,不管他消費的是電影、動漫、電視劇...還是被捧到天上去的讀經典、聽網課、聽分享。他只是一個非常用功的搬運工,把知識搬到自己的筆記本上,搬到自己的腦子里,整整齊齊地壘起來。
然而關注why的人是生產者,他清晰地知道他的目標和他與目標之間的距離。所以,他做什么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所以他能有有決斷去有所取舍地收集信息。有些技能培養到30%就行了,有些技能要到80%才夠格。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所以說生產者必須要掌握的技能就是框架力,就像知道在什么規則下擺放凹凸鏡、蠟燭和投影板是能清晰投像的。有框架力的必要前提就是能抽身出來,隨時隨地成為第三者。比如,消費者在看電影的時候,他會把自己沉浸到劇情里面,罵壞人,為好人的落難傷心,情緒隨著情節一起一伏。但是生產者在看電影的時候,他有一個分身,一邊在看情節,一遍在問自己問題:如果我是導演,我會怎么拍?導演是如何編故事激發觀眾的情緒的?.....
那我自己做例子,我最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會順便玩一個游戲:影視作品有多少種方式來表現“一個人走了”這個信息。我觀察到:
1. 通過本人對話:“那在下先行一步”
2. 通過近景直接拍攝人開門離開
3.用航拍器在俯拍,一個人離開了屋子
4.用他人對話展示:“小姐已經走了”
5.用關門聲暗示
6拍攝另一個人遙望遠方的姿態,暗示主人公走遠
..........
不知道讀到這里的你,有沒有去考慮過歸納過這些?有沒有把自己放在編劇的角度?放在導演的角度過?
生產者比消費者長了一點的技能就是這里:他們的腦中有一個框架,知道把知識放在哪里才能發揮作用。就像拉起撒在大海中的漁網,你得找到那根中心的繩子,而不是一個網孔一個網孔地去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