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這話說得一點也不假,在我身邊的朋友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們在一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每一次聚會,我都可以從她們身上學到東西,敏教會了我養生保健,她可是女神級。比如這個時候開始早上煮姜棗茶喝,什么季節吃什么她很有研究。蘭教會了我做艾米果,今天又當老師教我們包粽子,她是生活能手,做菜很好吃。娟是個說話都能說到點上的人,金句頻出,我們一起聊天太快樂了。珍是個可愛的家伙,是我們的開心果,今天包粽子她回娘家了沒能來,可我們給她留著粽子哦!
過端午節吃粽子,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話說為什么要吃粽子呢?對,有紀念屈原之說。下面來一起學習(黑體字是轉載資料)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好了,言歸正卷,今天說朋友-蘭教我們包粽子。
粽子是將粽葉包裹糯米等食材,制作成錐形或者棱形的食物。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了很多其他材料,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還有附加料有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現在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湖北這邊包的粽子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可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清水粽”,我最愛吃的就是這種簡單的白如玉的米帶著粽葉的清香,餡料只有單純的糯米一種原料。因為我們啟蒙級學包粽子,粽葉就是茭白葉,生長在水邊的植物,有點像高粱玉米的葉子。只是它們生長在水邊,我是不會辨認。采摘的人是蘭,她去墨水湖邊摘來的。如圖
摘下來的新鮮粽葉要清洗干凈后用開水燙一下,第一是清潔殺菌的作用,第二使粽葉變得柔軟有韌性。不然粽葉在包的過程中一折就會斷裂,這是在實踐中形成的經驗,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動手去做才會知道。包粽子第一步是把粽葉折成一個漏斗狀,用手指固定好粽葉,往里面塞滿糯米。然后把漏斗上部多出的粽葉折回來在左手虎口處固定形成錐形的第二個角。再繞上去,在左手食指處固定把多余的剪掉后往下折封口,形成錐形的第三個角。這時才換手用繩子綁起來固定封口處,不讓糯米掉出來。在操作過程中,粽葉不是很好控制,勁使大一點葉子破了,使小了包得不嚴實,容易造成糯米露出來。還有要形成一個完好的錐形,初學者這個不好掌握,每一個角折出來還不能露著糯米。那小玩意弄起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用的是巧勁,不能使用蠻力氣。這絕對是心靈手巧的活兒,對于我熱愛diy的人來說還不是特別困難,不說是秒懂,學起來不是那么的難。一不小心自夸了一下,哈哈,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