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南到西北,3672公里,這是故鄉到異鄉的空間距離;從凌晨1點到次日晚10點,45個小時,這是溫馨港灣到夢中理想的時間跨度。眺望遠方,穿越時空,一瞬間的念頭,卻是長久的思量。我知道,這將會是我最好的選擇!
人生有歸途,理想有遠方。畢業的時候,同學們很多都選擇了離家近的地方。畢竟中國有句流傳至今的古語:“父母在,不遠游!”這是情有可原的,可是我卻只記住了后半句:“游必有方”。有目標,有方向,然后大膽去追逐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
當然了,所謂的詩和遠方只是個人從心底激蕩出來的對未來的強烈期許,這是新一代年輕人追逐夢想的獨特與異樣。對于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來說這是不可理喻的,“離家近,就是離家近!”。所以對于我的赴邊一事,毫無疑問,得不到家人的支持。
我是一個很執拗的人,堅持了的事,就要把它堅持到底。因為堅持,有時候撞得頭破血流也毫不在乎,畢竟誰年輕的時候不犯點錯誤。
所以我撒了慌,對他們說,我的排名不高,只能選擇去邊疆。在選崗前也沒有給家里人打過哪怕一個電話,只在選完崗之后,與他們取得聯系,直接通報:“我去新疆了,是北疆,還不錯,這個月底去報到!”
話音剛落,電話兩端便陷入了沉寂,許久許久……接著是一聲長長的嘆息,伴隨著電波,穿過萬水千山,然后頗感無奈但又不得不接受現實的說道:“路上注意安全,今年過年的時候記得回家,人生地不熟的,不方便!”我沒有再說什么,只是一個勁的回答,知道了,知道了!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陪伴在父母身邊,總會有一些迫不得已的理由讓我們離開,他們也會離開。當你慢慢長大,總有一些選擇要自己來決定,總有一些路要自己去走。茫茫人海中,一直向前,只留下孤獨背影,那是拼搏的最美印記。可不管走到何時、走到哪里,每當轉身的時候,總能看見一盞散發著光芒的航燈,給你溫暖,給你前行的力量。
1910年秋天,年輕的毛澤東離開家鄉,準備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他給自己的父親留下了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是詩人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轉折。沖破束縛,打破傳統,一種堅不可摧的理想信念開始誕生。
我不能說我今天的選擇是正確的,也沒法去證明另外一條路會更適合我。但有一點我很清楚,選擇只是開始,而不是結束,中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自己去走,自己去書寫,而這些其實和最開始的選擇并沒有多大的關系。只要跟著自己的心,相信自己的決定,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
不知不覺間,來到北疆已近5個月,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里有比家鄉更長的白天。有時候同父母通話,談及此事,不禁笑談,省了不少電!
每當忙完一天工作的時候,我總喜歡抬頭仰望天空,躺在荒漠戈壁,寒風呼嘯,抬頭望去,天空出奇的藍,與家鄉的天空別無二樣。視線從北到南,慢慢遠移,直到消失在遠方天際的地平線上,那里是故鄉的方向,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