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妄談一下“朋友”
“笑而不言成知己。”此話甚是醉人。不論放在什么情境之下,如果有此等體驗,人生應該灑脫無求了。無論你什么身份地位,最難得的就是那一份沒有理由的欣賞。世人通稱為朋友,甚或知己。
在說朋友這個定義之前,其實我想說說友誼。你還記得你的中學紀念冊嗎?你還記得你大學的畢業紀念冊嗎?我知道,你肯定一年翻得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忙碌。因為忙碌所以健忘,直到老去的時候,人的記憶卻會掠過最近而去溯源,開始找相冊紀念本,越翻越勤快,因為在記憶長河搜索枯腸的時候,定格的影像,定格的語言恰是難得的回憶良藥。
我記得那時的紀念冊,最多出現的字眼便是“友誼長存”“友誼天長地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流。那時的同學之情,全都以為可以轉化成友誼而存在于以后的歲月當中。事實上,畢業十幾年,回望來路,已然遠去,不是不珍,而是自然而然,雖近而遠。
但凡友誼的形成,一定是經過耳鬢廝磨,嘻笑怒罵,同甘共苦,最不濟也是經過同舟共濟的考驗,相互指責相互理解相互唾棄卻也相互依存。因為你的人生中有對方的氣息,在特定的年齡特定的階段,即使分開卻分不掉共同的回憶。因為大家參與在那個時間點,創造了一起生活一起學習的情境,于是便有了交情。這種交情,叫做友情。這種友誼的擁有者便有了一種身份,便是朋友。
男人稱為兄弟,女人稱為閨蜜。每個人都在特定時期,都會有某一時刻因為社會身份的賦予而擁有創造這種感情的機會。求學,工作,生活,不同的場合就有了不同的一個江湖。即使走著走著,淡了散了丟了,在時間維度卻真實存在,在感情歷程中依稀索驥,無論哪一種形式,每個人都有機會曾經擁有或正在擁有那一重身份與體驗那一種相惜的感情。
一直講一個詞叫做“珍惜”。且行且尋。
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心理時刻,你在變化過程中,你會一直擁有“朋友”。可是每個人在相同的時刻不同的情境或者相同的情境不同的時刻都需要各自不同的朋友。
如果你是一個立體面,你每一面都會需要有人來呼應,與你交流,引領你向前,有可能它是同一個人,也可能是不同的人。總之,你每個面都會有磁力需要吸引并且產生共振來證明那一面的存在。
對于朋友,我的看法是根本不需要苛責與挑選。你的心會告訴你答案。若是真朋友,自會貼近內心,若是真知己,一個眼神便足夠。可是真朋友真知己難道跟時間真的有正比關系嗎?未必吧?在你感受到朋友之光照進你內心那一刻,便是永恒。此理,其實跟愛情很像。
假使你以前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那以前那個時刻,我們肯定在某個時刻心心相印過;
假使你現在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那至少這個時刻,我們總有一面正在開始互相吸引;
假使我們僅僅是點頭之交,至少有那么一點緣份可以相見卻來不及走進彼此;
假使你以前是現在也是朋友,說明我們在共同生長,而且頻道還能相當。
......
馮唐有本書名叫做“萬物生長”。我只粗略瀏覽了書本卻看完了同名電影。我很想用這個詞來描述我們現在的社會現象。我把它稱之為“生長”。是的,萬物生長,江湖很自由,請問你要哪一個江湖?
人在“生長”的時刻,不同的生長期,我們需要的營養不同。但它與年齡無關,跟你的心智有關。有些人自備營養,有些人無法自供。所以也就有人向外求,有人向內求。但是無論要長成什么,你都需要吸取營養,有人喜陰,有人喜陽,無非是有些人向往小草的生活,有些人向往參天大樹,有些人愿成無名小花,有些人愿成妖冶玫瑰。沒有好壞,只有不同。沒有標準,只有喜厭。
不同的目標便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便需要不同的要素,方能成為TA想成為的目標體。此時,也就是你會選擇你的江湖道路。至于這道路上有什么樣的朋友,有什么樣的營養,那都是你的心智感統來告訴你方向與定論。
這是我對“朋友”的定義。事實上,朋友一定是自己找的。因為定義是你自己下的。只有孤獨的自我才會知道你想擁有什么樣的人生擁有什么樣的朋友。而每一個人不可能什么都擁有,可是一定會擁有“我”。所以,只有你自己知道朋友對你的意義。
對于知己,基本上不需要贅言,伯牙子期般的佳話,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是,假若你現在正在看此文,但凡有一句話,你會頷首,我便認為那一秒便是我的知己。瞬時足矣。時間長短,根本不用管。
"知心的人,宛如推開一扇窗,和風入杯,陽光匝地。圈子對了,風從虎,云從龍,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不用說,行在江湖里相視一笑,恩怨情仇皆盡收眼底,彼此間從此共行江湖,生死與共。不見蠻風瘴氣,腥風血雨。人對了,天地間朗月清風,江山依舊。"
路瑜說的江湖,令人向而往之,我將尋尋覓覓搜搜索索,得之此生之大幸。溫不增華,寒不改葉,吾之友銘,時記心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ND
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四時而不衰,歷夷險而益固。————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