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站等車,翻看朋友圈,屏幕里滿是家鄉迎來第一場雪的信息。腦海中也浮現出小時候家鄉雪天的情景,回過神來,深呼吸,現實的世界一片晴朗,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北方很多小城已經銀裝素裹,而我所在的城市還看不到冬天的痕跡。自己真切地在經歷地理課本上學過的那些不同緯度引起的自然景觀。
可能是西伯利亞冷風太強烈,這幾天冷空氣一直蔓延到深圳,溫度直降,有點措手不及。
最難過的要屬洗澡,即使提前放好熱水,開始脫衣服就已經戰戰兢兢,冷不丁的被從窗子細縫里硬吹進來的強風刺激到,這個時候身體非常敏感,可以靈敏得感受到哪里又漏風了。接觸到熱水的瞬間是最舒服的,全身慢慢放松,變暖,寒意消散,一定要讓傾瀉而出的水包住全身,一不小心離開熱水的眷顧,那個部位會立刻感到寒冷。好希望水可以這樣一直流著,到了難舍難分的時候,要鼓起莫大的勇氣去關水,趕緊擦干,迅速穿好睡衣,噠噠噠的跑回房間。
于是在冬日,每次洗澡都是最不情愿的時候。之前也和不同地方的朋友聊過這個事,結合我自己的經歷,寫下來,想不到簡單的一個生活行為還蠻有意思的。
在哪兒洗
本山大叔飾演的馬大帥在劇中當一名搓澡工,不料用力過猛,一下子把人搓到水池里了,每每想到這一幕,我都會笑到肚子疼,怎會有這么笨的人。
“澡堂”這個詞逐漸被南方朋友熟知,不過他們的印象停留在一群不穿衣服的人暴露在陌生人面前還旁若無人地搓澡。實際上也是這個意思。從小到大,我想洗澡的話,都會到澡堂,花個幾塊錢,絲毫沒覺得有什么問題,因為大家都這樣。
反觀廣東,是沒有澡堂的,無論城市農村,家家戶戶都有浴室。即使很大的公共浴室,也用隔板做成一個個小隔間,看不到其他人。所以,如果兩人以上在一起洗澡,他們都會覺得很奇怪,無法理解。
南方城市有很多養生會所,算是升級版的澡堂。在這里,大家可以名正言順的穿很少衣服走來走去,有穿一點點衣服又不覺得害羞。項目很多,以按摩為主。有次一個工作人員推薦我試試去死皮服務,我聽她介紹具體內容,她說這個有多好多好,可以促進皮膚更好地新陳代謝,很舒服。我再聽具體的手法,那不就是我們北方一周一次的搓澡嘛,聽完她的介紹,瞬間覺得我們的搓澡行為好高大上啊。
一來到廣東我就適應了天天洗方式。偶爾回到家鄉要去澡堂洗澡,我盡量挑人少的時候或者花多些錢用包間(獨立房間可供1-2人使用)?,F在洗澡,不喜歡看別人,也不想光禿禿的被別人一眼看個精光。衣服是我們的護身服,脫下衣服后,管你是醫生,老師,老板,還是清潔工,保安,不管來自何方,去向何處,都一樣。在我看來,身體殘存的最后一點私密沒有了。
題外話:在女澡堂里,總會有小男孩跟著媽媽出現在一堆婦女中間,大多五、六歲以下。小一點的孩子被放進澡堂提供的大水盆里,裝滿水,放上鴨子,水槍,各種玩具,玩的不亦樂乎;稍微大點的孩子就站在媽媽旁邊淋水。那些年齡稍大的孩子正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時候,不知道他有沒有發現自己和周圍人長得不一樣?肯定有孩子會好奇,那些媽媽們是怎么回答的?據說,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教他們認識不同的身體結構??磥碓杼檬且粋€比較合適的性教育場所。奇怪的是,好像沒有哪個爸爸會帶自己的女兒進男澡堂里,我長這么大也從沒進去過。那女孩兒的性教育怎么辦?
有朋友問我,如果你被帶進男澡堂,會怎么樣?我想我會害羞得跑出去。
多久洗一次
小時候,基本一周洗一次澡,夏天容易出汗,頻率會多些。
廣東的朋友就不一樣了(其他城市的我不太清楚),天天洗!
這個時候會有兩種聲音,朋友覺得一周才一次,好臟啊,你們北方怎么熬得過來;剛開始我認為他們好浪費,每天花那么多水來洗澡,哦~對了,廣東人通常叫沖涼。
而且大家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吧,就算一天沒出門,晚上還要再洗。就算很晚回家,也一定要洗洗再睡。
上面兩個主要是冬天哦。夏天的話,哪怕在房間里坐一小時,都會汗流浹背,不管多晚,都會想著沖沖涼,除除汗臭味,順便降溫。
還有就是女生的姨媽期。我從小被大人影響的是女孩來例假就不洗澡。在南方,完全沒有這說法,只有例假前幾天不洗頭,身體還是要正常洗,尤其私密部分因為特殊時期的到來更要好好洗了。
在老家,如果遇到農歷初一、十五,各種重大節日,比如中秋,端午,這些日子都不會洗澡。甚至我們小孩沒注意這么多,打算去洗,遇到這些日子,大人都會叫我們改期,說不適合洗澡,還有也不能洗衣服。不過在南方就沒這么講究,管它什么日子,洗就對了。
還有,我們在重大日子前都會洗澡。比如高考,結婚前夕。尤其過年前幾天,澡堂的人是最多的,大家都會跑到澡堂里洗洗,很多人會順便做頭發,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我呢,在不同的地方會自動調節,在南方就天天洗,當然天太冷,太累也會偷懶;回到北方,頻率一般,也不會覺得不洗就難受。
怎么洗
在南方,挺隨意的,主要是洗洗身上的汗味,沖沖就好。我最快的速度是五分鐘,一會兒的功夫就出來了。但是后來我發現,雖然南方空氣清新,沙塵少,可身上還是會有泥出現,專業說法叫死皮。
剛上大學,南方沒有搓澡巾(北方洗澡的專用工具)這個東西,超市買也買不到,只好讓媽媽從家寄過來。于是時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大洗一番,拿著搓澡巾在全身搓呀搓,實在夠不著的背部,就隨便抓抓算了。
在北方,我們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以前,我們會約同學,姐妹一起去澡堂,“約澡”,哈哈,大家可以一起幫忙搓搓背,順便聊聊班里的事,誰誰又怎么樣了。這是增進友誼的方式之一。所以,澡堂也算個社交場所。
實在約不到,一個人也可以,因為肯定也有人是獨自去的。這是非常好的認識新朋友的機會“你好,一個人嗎?咱們倆互相搓怎么樣?”“可以啊”…于是交換搓澡巾,邊搓還要問“這樣可以嗎,疼不疼”。當然,搓完之后這段關系也就結束了,非常純粹的目的。
不知道是誰看到了這個市場需求,可能有些人礙于面子,獨自去洗澡又洗不干凈,便誕生了專業搓澡工。一進澡堂,工作人員看你是一個人的話,會問你半搓還是全搓?;ú煌膬r位就可以享受半搓(搓背),全搓(搓全身)。回到家鄉,約不到人的時候,我會選擇半搓。一般搓澡工的力氣都比較大,當然要講究技巧,根據客人的需求,力度可大可小,客人感覺舒服就可以了。全搓?我大概十來歲的時候試過一次,躺在床上,全身光溜溜的,一覽無遺,然后有個人在前方就這樣看著搓。那次體會并不好,搓澡工接觸到我的敏感部位,我就會哈哈哈地笑,實在是進行不下去,于是再沒試過了。
出發點不同
我想過這個問題,為什么來到南方我依然會選擇北方特有的搓澡巾?慢慢發現,這是因為我們從小洗澡的觀念不一樣。
北方沙塵大,白襯衫穿一天肯定會變臟。水資源匱乏的現實情況,加上冬天寒冷干燥,大家已經習慣一周去一次澡堂。于是我們認為洗澡是洗掉這一周身上的臟東西,把那些泥搓下來,以嶄新的身體去面對新的一周。甚至我們覺得進了澡堂,沒搓下來點泥,這個澡就洗得不到位。相反,身上的泥搓的越來越多,越盡興,我這個錢花得值!大人看到孩子沒搓下來點泥就認為她洗澡不認真。
南方主要是天氣熱,容易出汗,幾天不洗澡,身上會臭哄哄的。所以天天沖一下,把汗漬味沖掉。洗澡已經成為廣東人必做的事情,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我聽說,南方人剛到北方上學特別不習慣大澡堂,不知道他們后面大學四年還有沒有堅持天天洗。
已經好久沒約家鄉的朋友洗澡啦,這個冬天約起來吧,就像小時候那樣。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