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這個詞,其實從詞性上來講,是個中性詞,沒有包或者變得特殊色彩。拖延的意思就是把事情推遲、延緩,放到以后再做。
一方面,我們“拖延”,不馬上行動,而是向人打聽詢問,或是上網搜集足夠多的信息,在大腦里形成一定的認知,再付諸行動。這種“拖延”,在某種意義上是有益的。
另一方面,我們“拖延”,明知此事要躬行,卻遲遲不動手。這種形式的拖延,有害!
在現如今的社會,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拖延,就是第二種。
究其原因,我們為什么會拖延?
害怕失敗。
其實拖延的原因很多種,但其實都可以歸類為恐懼,對失敗的恐懼!
我害怕這件事做不好,被人家認為能力差,所以我拖延。
我害怕這件事做不好,耽誤我的時間,還沒效果,所以我拖延。
我害怕這件事做不好,被人嘲笑,所以我拖延。
……
所以,拖延,常常變成了不去做,而不去做,自己就永遠打破不了自身的疆界,以后遇到同樣類型的問題,永遠都會逃避,以拖延為緩兵之計,暫解一時之憂。
拖延者的世界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死循環:
01.這一次我一定要早點開始
內心不斷告誡自己,又盼望著有一個意外,事情能自動啟動,而非自己的努力,所以你在企望,而時間不等人。
02.???好像不得不開始了
時間在流逝,而自己還未行動,等到時間消失一半,自己才開始下定決心:必須開始了。
03.陷入情緒泥潭
時間過去四分之三,你已經知道自己完成不了任務,自責與內疚占據你的大腦。一邊在完成任務,一邊開始焦慮起來。然后,心情變得極差,很失落。
時間花完了,情緒低落到低谷。
一段時間過去,一個理由冒了出來,你告訴自己現在沒有完成沒關系,距離deadline還有很遠,你有能力完成它,今天只是你耽誤了點時間。
你不可抗拒地接受了這個理由,因為這個理由讓你糟透了的心情,逐漸變好,你不能不接受它。
其實,那是自欺。
04.下次我一定要早點開始
今天時間花完了,你告訴自己,下次我一定要早點開始。
拖延者在上述循環中很難逃離出來。
這與李笑來老師所講的元認知能力有關,元認知能力是我們知道此時此刻我們正在思考的能力,我們知道我們在某些問題上能力確實不行。這種能力能幫助你認知你現在的狀態,以上帝的視角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一身優點、缺點。而拖延者,在第三步陷入情緒這種感性認知中,很難接受理性的審判,往往感性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打敗理性,占據人的全部大腦空間。這也是為什么拖延者難以走出泥沼的原因。
所以,像看小說一樣,站在上帝的角度觀察自身,來判斷自己是否出現拖延問題,到底為什么會拖延。這樣去思考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如果不能清晰地認知自身問題的本質,就很難進行下一步-治療拖延。
在后面的文章中,我將寫入為什么會拖延,以及怎么樣解決拖延問題。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