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配圖來自Facebook上的網友?“happiness is”系列手繪漫畫)
前陣子去參加一個“高校運營者分享交流會”,跟我們做交流的分享者是幾位在自媒體領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學生和活動邀請的嘉賓。嘉賓主要是講一些知識性的東西,還有對互聯網發展方向的分析等;而學生則主要講自己的互聯網創業經歷。
本來呢,成功者的經歷是很讓人感興趣的,可是我發現,他們無一例外對自己所做的工作進行了程度不一的吐槽,甚至是抱怨。第一位分享者說到在后臺與粉絲的互動,卻著重表達了“同時與幾百名粉絲聊天的艱辛”這樣的觀點;第二位分享者甚至把“苦逼”這個詞當做他分享的主題,自稱“運營狗”,通篇的“累、辛苦”,對取得的成就泛泛而談,讓人一點也感受不到從事這個行業的樂趣所在;還有一位據說拿到“百萬元項目基金”的分享者,我跟同去的伙伴費勁地聽他不知所云了半天還是不知道那個項目是做什么的前景怎么樣……
作為一只“涉世未深”的外行兔子表示:奔著對活動的趣味性而來的我不是你的朋友你的同行不是期望花時間來聽這些讓我毫無同感的吐槽啊喂。于是雖仍然敬佩他們的能力,但是對方在我心中優秀的形象因此銳減。
相比之下,在參加過的學生(大多是年級在我之上)分享中,我更欣賞這樣的分享者:態度謙虛,但對于自己的成就能夠大方承認;言行中流露出對自己所選擇的工作、所處的行業的熱愛;會談到前進路上的曲折,但隨之分享如何克服之。畢竟,做哪一行輕松呢?而且,聽你演講的人一般都希望從中得到啟發,并沒有義務順帶接受那些吐槽甚至抱怨。
以上兩者的區別在哪里?在于他們敢不敢真正的快樂。
雖然,“要做一個快樂的人”這樣的話常常被很多人掛在嘴邊,但事實是:我們很多人都不敢真正的快樂。
為什么我們不敢真正的快樂?在我看來原因至少有:3個“沒能接受”和3個“沒能做到”。
[沒能接受]
1.沒能接受收獲(成功)
在取得收獲的時候,有些人總要用上大量吐槽作為鋪墊,渲染后面的成果多么來之不易,然后對于成就往往只敢一筆掠過。像文章開頭的例子,好像這樣才能表現自己的謙虛態度和其獲得成就的合理性。但是在我看來,這是沒能很好認可自己的表現。這些人或許更在乎他人的看法,唯恐自己的成就會引來別人的懷疑和指責,于是不敢真正在他人面前接受自己的成功,而是希望把自己放得很低,讓人覺得“取得這樣的成就要付出這么多,而且感覺他一點也不快樂,那確實不值得我羨慕”。
雖然確實會有一些愛無端挑刺的人(這些人好像無處不在,下文會提到),但是大部分人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從參與中體會到樂趣并受到啟發的,有時過多鋪墊效果會適得其反。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應該具備與之能力匹配的心理成熟度,能夠認可自己、接受自己的成就,也能夠面對他人的非議。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平時在對待合理合法范圍內一些小的收獲也是一樣。相信我,當你真正付出過,收獲便是你應得的;當你勇敢地穿越了長長的黑暗,光明的擁有者便是非你莫屬。真正快樂的人會散發出不一樣的魅力,愛你和在乎你的人從來不會因為你過得好而不高興,善于進取的人也會欣賞成功者,并以之為榜樣。而其他人的看法重要嗎?你通過努力正正經經地取得了成就,又沒有傷害他們。所以為什么不大方認可自己,真正享受快樂呢。
2.沒能接受指責(批評)
受到批評的時候,有些人會惱羞成怒,為自己辯解;有些人會陷入自責,惶惶不安;有些人會避而遠之,不與對方來往……只有很少人能夠欣然接受,并將意見奉為圣寶,努力做出改進,提升自己。
第一種情形大多出現在師生關系中,自責或躲避一般會出現在日常相處或者團隊磨合中,很多人面對他人的意見而不高興,不知如何回應。殊不知,消極地面對指責和批評,正是錯過使自己成長的大好機會。
老師、長輩批評我們,是希望我們看清自己所走的路,特別是老師與我們非親非故,并且也不是每一位老師都能恪守自己的職業道德,愿意去善意批評我們的老師是那么可貴。
而身邊的朋友或團隊成員的批評往往出于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或者團隊能夠有更好的發展,如果我們沒能理解好這樣的初衷,不去接受,大家反而會鬧得不愉快或者導致彼此疏離,一開始出面指責的人也會很難堪和無奈。其實,如果不是親密的同伴或者有合作關系在,大概也很少有人會主動去發現你的不足和真心提醒你吧。
一個人身邊往往真話少,謊言多,需要我們去甄別對自己有用的真話。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有一個有趣的習慣:堅持記日記,并不斷展示給他人。朋友們會在后邊加批注,談自己的感想,或批評,或鼓勵,就像我們在微博、朋友圈互動一樣,正是這個“奇怪”的習慣讓他能夠不斷發現錯誤和完善自己,成為“內圣外王”式的人物。因此,去接受指責吧,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在作出改進的路上與對你作出提醒的人共同探討,你會發現看著自己進步是一個多么愉快的過程。
3.沒能接受離別(失去)
離別通常會使一段親密關系或相處狀態結束,我們也常常將之與“失去”并提。無論是朋友還是戀人,擁有時不懂維系,失去時沒能釋懷,是很多人邁不過的坎,這也是曾經最最困擾我、讓我不快樂的問題。與朋友或戀人爭吵,受到背叛、掠奪、決裂等等的沖擊……那些感覺真的太難過了。我曾經因為好朋友做出讓自己無法理解的選擇而煩惱,也曾經歇斯底里地問要離開的人:我到底哪里要改告訴我阿!
后來我發現,一個人如果太依賴別人而存在,便很難接受離別和失去,就會很容易不快樂。你敢不敢真正的快樂,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上。
一個人去行走的時候,路上會遇到同路者和相談甚歡者,但是無論多么投機,同行一段路之后我們會相互道別,繼續各自的行程。可以說這樣真實的體驗比起看一些“人生就像一趟列車……”之類的文字要好用得多,況且現在通訊發達,能夠跨山跨海地保持聯絡。我開始釋懷于: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如果某段路大家恰好同行,那么一起相伴前進,隨后分別,都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同時我相信:一起走過的路、共同創造的經歷和回憶不會白白逝去,大家仍然可以時而相聚敘舊。在沒有巨大過節的情況下,即使結束每天親密無間的狀態,但是在一方有難的時候,對方一定會鼎力相助。雖然有些人我已經不知道他們散落到哪里去了……
我不喜歡說“會遇到更好的”,優勢視角理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優點所在:社會工作者深入汶川震中時,能夠在廢墟中挖掘資源,然后加以利用;在一無所有的難民身上看到閃光點和重拾生計的能力,然后加以帶動和發揚(參考“映秀母親”刺繡項目,可百度了解)。在一段感情的相伴中,大家都曾因為欣賞彼此而走到一起,都曾是彼此身邊信任的人,都是“很好的人”,而分開有時是留出位置以便更適合的人到來,有時是下一段路需要其他人的陪伴或者去陪伴其他人,并不是自己或對方“不好”。慢慢地,我對于朋友間的相處有自己的“行動模式”:對于能夠共同成長的人會更加珍惜,對于莫名離開的人也能淡然處之;對于朋友的選擇給予尊重,對于他們的困難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盡力相幫;對于交情一般的人保持友好態度,對于難以相處的人則自己默默保持距離。
當自己穩固下來,不用想著如何迎合他人的時候,與身邊的人的關系好像也隨之穩固了。我通過閱讀了解到有些人確實是沒能用太多精力去經營與他人的各種關系,于是漸漸接受了沒能在眾多人際關系中運籌帷幄的自己。越來越喜歡獨處,但這不意味著會沒有朋友,我與他們不經常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不意味著我們不會因為彼此的成功而高興,不意味著我們會在彼此有難的時候袖手旁觀。這樣的朋友很少,但是有,就足夠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模式,不管你的模式是怎樣的,相信這點是共通的:能夠接受離別,有助于擁抱真正的快樂。
[沒能做到]
1、沒能做到欣賞?
上面講到沒能接受成功的人,會有出于擔心他人看法的原因。如今,信息共享的速度越來越快,而一個人往往在他有所成就的時候才開始為人所知。當他出現在公眾視野的時候,質疑的聲音也會隨之出現,無論是身邊認識的人,還是素未謀面者。這樣的人或出于羨慕嫉妒的心理,或出于打抱不平的痛斥……實則是沒有能夠欣賞他人的能力。
很多最后成功的人,一開始并沒能得到很多人支持,甚至被身邊的人當成“奇怪的人”。而那些把別人的成功歸結到一些“僥幸的”外因上的人,好像進行一番發泄之后自己會獲得莫大快感,但是這種做法跟“具有批判精神”完全是兩回事。沒能做到欣賞他人的人也沒能從成功者身上得到啟發從而為己所用,所以依然會因為很多事情而不快樂。那么為何還要刨根問底一些無用的東西,做這種傷害別人又沒能提高自己的事情呢?
2、沒能做到原諒
有一部拍攝于臺灣的紀錄片電影,名字叫《不老騎士》,記錄了一群平均年齡超過80歲的老人完成了騎摩托車環島的夢想。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是,其中有兩位老人分別是抗戰時期敵對方所屬部隊的將領,而到這一刻他們握手相擁,說著“現在一笑泯恩仇”。別說上升到國家,生活中有多少瑣碎的過節很多時候都說不清,想到如果能活到80歲,這些哪值得計較阿!如果活不到80歲,那更不應該把時間花在惦記仇恨上,多浪費。
3、沒能做到平等
我們在幫助一些弱勢群體的時候通常出自善良和同情心,所以往往產生一種“施舍”的心態,這不是我們的錯,但卻是造成行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那么有沒有更好的出發點呢?那就是出于平等之心,平等地關愛他人,與他人分享資源。不是以救助者、施與者的身份,而是以分享者的身份。
在《去最幸福的四國尋找幸福》這本書中寫了一個人物,他早上開著垃圾車去收集小區垃圾,下午去做足球教練,而早上他的兒子會搭乘他老爸工作的“順風車”去上課。身兼垃圾回收員和足球教練、有一個開垃圾車的老爸,這一切在他的孩子及周圍社區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正常事情。而我們目前對待不同工種仍然有不成文的“等級劃分”,我們去關愛清潔工人的時候,對了你看我會習慣性用上“關愛”的字眼,我們并沒有將身邊的人一一平等看待。這導致很多資源沒能有效融合和利用,也導致很多人追求一些并不實際的東西,更導致一些人產生心理疾病。
隨著社會進步,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總有人會去做某項工作,而這些分工維系著社會的正常運行,如果沒能做到平等看待,我們也會對自己所處的位置耿耿于懷,從而沒能正真快樂起來。
你敢于真正的快樂嗎?
找到使自己不敢真正快樂的根源,擊碎它吧。
你值得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