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博客信息,看到一篇文章,介紹在張德芬空間聯合壹心理舉辦的主題活動中,德芬老師分享了三個愛自己的方式,進行了“愛就是向自己表白”的主題演講。
德芬老師說:“當你感覺孤獨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好的,因為那個時刻,是你非常貼近自己的時候。孤獨跟寂寞是不一樣的,因為寂寞是非常好打發的。”
“寂寞的時候,看個電影,和閨蜜打個電話,出去逛街,上網買點東西,或是看看書,其實都能夠打發寂寞。但是孤獨的感覺呢,卻是要我們回到內心,陪伴我們自己?!?/p>
記得前段時間,先生也突然問我同樣問題:孤獨和寂寞有什麼不同?我并沒有進行頭腦分析,衹是遵從自己當下的感覺,回答: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情懷。
其實,每個人出自不同的認知和經歷,對孤獨和寂寞的理解可以是不同的。德芬老師演講的重點,可能在於提醒我們處於某種情緒時,要穿越它,達到自己的內心深處,這是愛自己的機會和前提。
德芬老師説:“我們談到愛自己,那究竟怎麼樣愛,如何愛自己呢?我把它很具體地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和自己的思想相處,二是和自己的情緒相處,三是和自己的身體有所連結。這三點沒有先后,都非常重要。”
這三點我都正在做:帶著覺知去進食,早起靜坐,做軟太極,習練瑜伽,給自己做艾灸……經常傾聽身體的聲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愛自己的身體。
這四十年來,我壓抑了大部分的情緒,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表達,讓它們自由地流動,以至於一旦爆發,便不可收拾。而平時,內在大部分時間又似乎是“空”的,並非沒有情緒,只是本能地壓抑了。
現在我會去覺察內在發生了什麼,雖然有些後知後覺,雖然還是不知道如何妥善地表達,但我開始“看”它們了。並知道它們並無好壞之分,會來也會走,嘗試著去接納,去穿越。
我還知道,我有很多的思維定勢,這些信念、價值觀、規條,曾經像籬笆一樣,保護我不受傷害,對此我深表感激。但同時我也知道,它們的存在,限制了我進一步認識這個世界,限制我進一步變得更好。
我願意回到自己的身體,當不好的情緒來臨時,慢慢學著退後一步,去檢視這個情緒和思想。就像德芬老師說的:“很多事情衹要我們能夠扭轉自己的想法,給它一個正面的思考,那個烏云上就鑲了金邊。”
愛自己,這是我必須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