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我們覺得別人應該要為我們負責的時候,關系就隱藏了危機。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有可能已經不知不覺成為了別人的負擔。
? ? “應該”背后是有等級關系的。當我們向對方說“你應……”的時候,內在已經建立了上下級的等級關系了。當我們處于等級關系中時,我們對對方自然就有了期待,有了期待就一定有失望,有失望就有悲傷,有悲傷就有憤怒,有憤怒就有指責和抱怨,關系就會出現戰爭。兩性關系是這樣,親子關系是這樣,連同事合作關系也是這樣。
? ? “應該”在關系中是很危險的。你會發現,當別人對著你說超過三遍“你應該……你應該……你應該……”的時候,也許你就有了莫名的憤怒感。為什么呢?這是一種潛意識身份層面的防衛與自我捍衛。一個人肯定不愿意自尊受損,潛意識也不愿意接受低的自尊,所以我們在關系中要少用“應該”。不要認為別人應該為我們負責,也不要對別人說“你應該”有時候,愛會演變成一種負擔。當我們有了“應該”和“依賴”之后,我們就成為了別人的負擔。當然,別人也可能會為你承擔,不過那只是出于一份責任,同時對方會感受到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是不知不覺中發生的,而愛在這個時候有可能也會慢慢地消失。
? ? “應該”和“依賴”從來都不會得到真正的愛,更多的是責任與同情,讓關系疏遠。更不要用自己的“弱小”來博取別人的愛,別人遲早都會離開,因為這是一種壓力。有負擔就有壓力。
? ? ? 要成為別人的依靠。小鳥會找大樹,猴子也找大樹,凡是能夠成為別人依靠的人都是強大的人。富士康有個員工指責老板郭臺銘:“為什么努力加班的是我們,而賺錢的是你?為什公住集體宿舍的是我們,而住豪宅的是你?”郭臺銘說:“為什么我在努力面對企業的風險的時候,你在車間里閑聊?”依賴和依靠是兩種截然相反的心態。
? ? “依賴”是把力量交托出去,是一種托仕心理。當我們有了托付心理,就很容易產生焦慮情緒,潛意識里覺得決定權在別人身上,總感覺自己無法掌控,于是很容易產生抱怨與控制等行為,因而讓彼此都有壓力,關系產生危機。有依賴心態的人內心里存在僥幸心理,而且總在尋找安全感,甚至期望別人能給他保證。處在依賴狀況的人很難得到貴人相助,因為人們都喜歡幫助那些感覺有希望和未來的人。
? ? “依靠”是有力量的,自己能夠決定,認為所有事情都操之在我,如果我沒有改變環境,那就改變我自己。能成為別人依靠的人,他不會要求別人給他保證,而會努力去增加自己的價值,他知道有一天當他的價值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有人給他價格。
? ? ? 當別人給他價格的時候他也不會選擇馬上就要,因為他知道早開花的樹長不高。他給人的感覺是獨立的、有信心的、能千的、可靠的,就會得到貴人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