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殘破之余,虎賁、羽林不滿百人,李傕、郭汜的士兵繞營呼叫,吏士們都驚惶失色,有分散逃跑之意。李樂憂懼,想要讓皇帝乘船東下,經過砥柱(河中間的石頭山,中流砥柱)這個詞就是這么來的),再從孟津渡口登岸。楊彪認為河道險難,不應該讓皇帝去冒險。于是決定直接渡河,派李樂夜里先渡,秘密準備船只,再舉火為號。皇上與公卿步行出營,皇后的哥哥伏德一手扶著皇后,一手夾著絹布十匹。董承派符節令孫徽在人群中砍殺,殺死了旁邊的侍者,血都濺在皇后衣服上。河岸高十余丈,下不去,于是用絹布結成布輦,派人在前面背負皇帝,其他人跟著匍匐而下,也有從上面直接跳下去的,帽子冠帶都摔壞了。到了河邊,士卒們都爭搶著要上船,董承、李樂用戈砍擊,手指頭掉在船里,多到可以一把一把的撈起來。皇帝如此才得以登船,同船而渡的,有皇后及楊彪以下數十人。其他宮女及吏民未能渡河的,都被追兵掠奪,衣服被扒光,頭發也被截掉,凍死者不可勝計。衛尉士孫瑞為李傕所殺。
李傕看到黃河北岸有火光,派偵察騎兵察看,騎兵到了岸邊,正看見皇帝渡河,呼問:“你們把天子帶走嗎?”董承等擔心他射箭,用被子做遮擋。皇帝渡過黃河,到了大陽縣,進入李樂營地。河內太守張楊派數千人背著米來進貢。十二月乙亥日(本月無此日),皇帝坐著牛車,抵達安邑,拜胡才為征東將軍,張楊為安國將軍,都假節開府。營中諸將都爭相要求拜職,皇帝全部答應,刻印也來不及,就用鐵錐畫一個。
皇帝住在籬笆圍著的屋子里,門戶洞開,沒有遮擋,天子與群臣會議,士兵們就伏在籬笆上圍觀,互相擁擠喧笑。
皇帝又派太仆韓融到弘農與李傕、郭汜等聯合,李傕于是釋放他所扣留的公卿百官,也歸還了不少宮女和皇家器物衣服。但是糧食很快就吃光了,宮女們都只能吃蔬菜野果。
十二月十九日,張楊從野王來朝,建議帶皇帝回洛陽,諸將不聽,張楊于是回到野王。
當時,長安城空四十余日,強者四散而去,弱者相互殺人為食,二三年間,關中不見人煙。
沮授對袁紹說:“將軍一家,幾代都是國家重臣,忠義相傳。如今朝廷流離失所,宗廟殘破毀壞,我看諸州郡雖然表面上自稱義兵,實際上相互圖謀,沒有憂國憂民,體恤百姓的真心。如今冀州初定,兵強士附,如果我們西迎大駕,定都于鄴城,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伐不聽命的叛賊,誰還能抵御我們呢?”
潁川人郭圖、淳于瓊說:“漢室衰微,已經很長時間了,如今要想復興,恐怕也太難了吧!況且英雄并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輒數以萬計,正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為王,如果我們迎接天子過來,那一舉一動都要向他請示,聽他的吧,我們的權力就小了;不聽他的吧,又自找違命之罪,這不是什么好計策!”
沮授說:“如今迎接朝廷,從大義來說,是義所應當;從形勢來看,是正當其時。如果不早做決定,必有比我們先下手的。”
袁紹不聽。
華杉曰:
這一段有三處值得補充,一是“手指于舟中可掬”,士兵們爭搶著要上船,手攀在船沿,船上的人就砍斷他們的手指,手指掉進船里,多到都可以一把一把的抓。這有個典故,出自《左傳》,晉國荀林父戰敗撤退,中軍和下軍搶船,也是先上船的人砍后面人的手指,舟中之指可掬也。
二是長安城的慘狀,“強者四散,羸(lei)者相食”,有能力的人都跑掉了,沒能力的人只能留下來,互相傷害,以至于格斗,贏的人將輸的人煮食。
三是沮授給袁紹的建議,說迎接皇帝,“于義為得,于時為宜”,中國價值觀,仁義禮智信,袁紹都沒有。如果說義利之辨,他是既不義,也看不到利。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機遇,就讓給曹操了。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是《論語》里孔子古老的教誨,所以,搞政治,爭天下,都要先正名,曹操迎獻帝之后,維持了漢室名義二十余年,到曹丕才禪讓。袁紹一是真不懂,書肯定讀過,但是沒有真正理解,沒有知行合一;二是太狂妄,自視太高,他都不想惹這個麻煩,認為憑自己的力量就能征服天下。
從這里我們學到什么呢?是不是說要學到智慧,要能看到諸如像“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利益呢?我覺得也不是,如果后來獻帝衣帶詔的事情弄成了,曹操的腦袋也給伏完取走了,那是不是又證明淳于瓊對了?
我學到的,是利益難以分辨,而義與不義,是與非,則是良知自然會知,自己心知肚明。皇帝流離失所,趕緊去把他接到我們這里來照顧,這就是義。而最后有沒有利,是看每個人的命運。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覺得,改一下:“守義在己,成事在天。”不管什么形勢,我只憑著自己的良知,憑著大是大非,去勇往直前。利益的盤算,往往是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我命由天不由我,但是我怎么做,這個由我。
最近電影《哪吒》的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很有感染力。但這個要反過來看,如果我命由我,我能有多大點力量呢?如果我命由天,天命在我,聽天所命,那就是命世之人。“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屌絲的口號;我命由天不由我,才是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