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有許多的人都嚷嚷著要辭職,因為現在的工作太無聊,每天干著重復的事情,沒有一點挑戰性和進步;又不敢辭職,因為沒了工作,哪里管飯啊。但也有勇敢的。一次和高中同學吃飯的時候,她告訴我她有個朋友,去年一年換了六七次工作,算算也就是差不多每兩個月換一次工作。怎么回事呢?原來這位朋友一直想找一份自己喜歡的事情做。本來做著份好好的工作,本著要找到自己喜歡的事,他勇敢辭職去做了一份自己覺得喜歡的工作,結果發現原來那個工作并不是自己喜歡的,接著小伙又辭職又換了份新的工作,還是如上份工作一樣,朋友因為不喜歡又辭職了。貌似到現在他也還沒有找到自己所謂的喜歡的工作。這讓我想起大學轉專業的事情。很多學生大學報考的志愿都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嚷嚷著要轉專業,接著就急急忙忙的轉專業,等到他轉到了那個他所謂的喜歡的專業的時候,卻也沒有發現他有多認真,多喜歡。
我有一個高中時認識的好朋友,她在高中的時候就想在高考志愿填法律這個專業,工作了想當一名律師。我問她為什么那么喜歡法律這個專業啊,她說她說不太清楚,就是想成為律師的心特別的強烈。在大二的時候我一次無意問她,怎么問的不記得了,大意是問她學自己喜歡的專業感覺怎么樣,現在好多學生都苦自己志愿沒有選自己喜歡的呢。結果她說自己對這個專業都沒感覺了,當初的喜歡已經不見了,天天就在那渾渾噩噩的過日子。
這樣的事情非常多,慢慢讓我對興趣這個東西產生了質疑,尤其在現在的這個社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創造力的源泉,像什么世界級天才達芬奇、愛因斯坦,偉大的作品都是因為小時候種下了興趣的種子。世界級芭蕾舞蹈家譚元元,也是因為小時候酷愛芭蕾,媽媽送去學芭蕾舞,成就了現在的卓越成績。興趣很重要,但為什么有的人一直在努力尋找自己喜歡的領域,不斷的嘗試,可兜兜轉轉一圈回來發現一無所獲。也有很多人一直就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里,甚至發現說自己好像什么都不喜歡。眼前的工作或者是一些事情對自己很重要,但自己就是不喜歡,提不起興趣。興趣和現實的尷尬局面,已經無從下手了。
我想這樣糟糕的心理感受和現在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有很大的關系!現在的社會,人人一部手機,上網刷微博刷微信逛朋友圈,各種碎片信息充斥著你的腦子。尼布拉斯卡爾在《淺薄》一書中這樣描述那些被互聯網感官轟炸的人:互聯網發出各種刺激性噪音,既造成了有意識思維的短路,因而既阻礙了我們進行深入思考,也阻礙了我們進行創造性思考。人的精力資源是有限的,當你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陷入感官刺激的泥潭,你也就沒有精力去進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了,你自然也就難以發現細節的奧妙和趣味。
現在的人越來越急功近利,似乎只對能夠直接帶來利益的東西才感興趣。并且越來越不喜歡花重功夫,耐不了水磨的活,喜歡量而不重精,知識面很廣,但淺薄的很。人們還總是喜歡輕易對一些事情作評斷,用過于簡單的概括來代替細致深入的觀察。如果對一件事情了解的不透不深,總是淺嘗輒止,那自然是體會不到其中的妙處,又談什么產生持久的興趣。
在一次采訪中一位采訪者問陳丹青: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陳丹青說:又是一個傻叉的問題!人生沒有意義的。你看過哲學嗎?你可別過了大學年齡還在扛著大學生人格在生活——人生一點沒有意義的,生命沒有意義的——意義都是自己賦予的,你覺得有意義了就是有意義!所以說并不是這世界無趣,這工作無趣——是你無趣,不懂得讓一件對于你重要的事情變得有趣。與其說興趣是一種天賦,不如說興趣是一種自我技能,自我管理的技術。
整天說自己不知道對什么感興趣,要辭掉工作浪跡天涯邂逅所謂的喜歡,但實際上,多數時刻,興趣這個詞已經變得不靠譜,不那么重要了。我們要做的是從眼下的事情做起,專注它,喜歡它。
下面是一些小建議:
1.首先,放下你的興趣執念,不要把興趣當做行動的先決條件。試著沉下心,認真去做,即使是最簡單的事情,也變著花樣把它做到完美(完美耶,這可不容易)。盡量投入到你所做的事情中,不是簡單的了解,而是深入的了解,去發現其中的奧妙所在。就像人氣心理咨詢師武志紅所說,當你投入進去,你就會“看見”,這個看見不僅看到了你所做事情的妙處,更是看見了你自己。
2.做一件事情也像是玩游戲一樣,當事情難度很大時,人就容易變得焦慮;但過于容易的時候,人又產生厭倦。所以在自己工作或學習的時候,懂得為自己的任務難度設梯度。如果自己感到厭倦了,就馬上提高挑戰難度;焦慮時候,一直無法突破的時候,可以嘗試降低難度,或者以新的方式挑戰自己,當厭倦又來臨,再繼續提高難度。
3.產生動機,賦予意義。當你賦予一件事以意義,在執行時,與其說你在完成這件事情,不如說其實你在實現夢想。一件事一下子就變得高大上了。當然了,你立刻就會說,要你講要賦予一件事意義,關鍵是怎么賦予。那我也想說意義這種東西不是別人給的,是你自己賦予的,這跟你的價值觀有關,你得讓這件事情和你的價值觀綁在一起。
其實說來說去,就是在培養自己對待工作對待生活的態度。面對生活工作中的許多事情,得靠自己去發現其中的趣味和意義。就像俞敏洪老師說自己其實是非常的討厭英語,但是在北大學習的那個時候,自己好像沒有什么能夠和其他學生比的,就背單詞比別人厲害,結果就不厭其煩的一本一本字典的背,后來就是用他討厭的英語建起了全國聞名的新東方。對此,俞敏洪說過,在人生的道路上,應該懂得慢慢的把自己的職業變成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