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一周年#專題,第一期。
今天杭州陣雨。剛剛從西湖邊夜跑回來,下過雨,跑起來很舒服。很久沒有一口氣跑這么久,出完一身汗,渾身輕松。
坐在椅子上,望著對面的雷峰塔出神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從河北跑來杭州,一心想要賭一種可能性的“半個旅客”。絮絮叨叨地聊了一陣,好像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
回來的路上,好多事從腦子里一遍一遍的過。是啊,從學校這個母體里分娩出來,已經一年。
還記得拉著行李箱離開學校的那天晚上,蹲在寢室樓下哭成狗,現在回想起來也能釋然地笑了。
一年,不長不短,但也足夠改變很多人和事。
這一年里,找房子,換工作,學做飯。
偌大的城市,我學著用它所包容的方式,去一點點找到自己的安全感。
不止一個同事問過我,“你一個女孩子,離家辣么遠,為什么要留在這里?”每次都是咬著牙打哈哈:“因為我灑呀!”
每次跑完步插著耳機,像獨行俠一樣在人海里穿梭的時候,想過回去。
每次加班超過八點半就不敢往家里打電話的時候,想過回去。
每次被家里的小伙伴嫌棄著說:“浪夠了就給我滾回來,做的飯又不是那么好吃。”的時候,想過回去。
呵了個呵呵。
只是想在尚還自由的時候,再去做做自己喜歡的事。
故事都還沒聽夠,還不是回去的時候,不是?
上一份工作,在和雜志社的文風磨合了兩個月,還是學不會的時候,曾經賭氣說過要放棄寫作。也把愛好該不該做職業這個問題,再一次拿出來上綱上線。耗心耗力,所有靈感或許終會有耗完的一天,何必?可是,當我再次打開各類招聘網站時,我竟然不知道要在搜索那一欄里,輸入怎樣的關鍵詞。
放棄,又還能做什么?
第一次,感到害怕,關于未來。
就好像一條走了很久,以為會走到底的路,拐過某個轉角,突然發現前面是一堵墻,上面用紅油漆寫著“此路不通”一樣。
心里有一個聲音,好像在問,真的舍得就這樣放棄嗎?一直以來,想要做記者的夢,采訪時候的感覺,關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的感覺,真的舍得就這樣不要了?
答案是否定的。
于是,抱著再試一次的心態,我遇到了現在這份工作。采訪,轉錄,寫稿。重復的流程里,卻演繹著不一樣的經歷和人生。
用一個記者的身份,去看看別人不一樣的活法,聽聽不一樣的故事,然后再回來踏踏實實走自己的路,這或許就是我一直在找的工作狀態吧。雖然,也有敲不出字,各種吃零食解壓的時候,也有被出版社埋怨稿子水準還不夠的時候,也有遇上高逼格的采訪對象,內心慌兮兮的時候,也有趕稿到大半夜的時候。哈哈哈哈,原來和自己的理想相愛相殺的感覺,并沒有很酸爽。當愛好變成工作,原來我也沒有像想象中那樣開始厭惡它。(至少現在是這樣orz)
除了慢慢找到了自己想要走的路之外,這一年里,最大的變化,或許就是學會了和自己并不是很喜歡的事和平共處吧。很喜歡莊子提過的一句話:“外化內不化。”對外,用這個社會能包容的方式去生活。對內,守住自己那一畝三分地。
每次遇上糟糕的事情的時候,總會想起老媽常念給我聽的話:“要相信,無論什么都會成為一種過去。”以前,不懂。我只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后來上了大學,到現在工作,每次覺得難熬的時候,也會學著碎碎念這句話。抱著玩的心態,想著所有事情反正都會成為一種過去,那又有什么是過不了的。于工作,于生活,或許都是一樣的道理。
畢業一年,留在杭州的小伙伴,每次聚會時,總會有種抱團取暖的親切感。大家隨性坦誠,胡侃亂談,我知道在這座城市里,他們就是我的家人。做一桌子“層次感”豐富的菜,圍坐在一起,說說大學里那些糗事,再吐槽一下現在的工作。慢慢的,其實,我們都被社會“調教”著長大了,至少終于知道了柴米油鹽貴。
前段時間,我們“去做一件事”的其中一位小伙伴,選擇離開杭州,回家。
像往常一樣,我們圍坐在一起,好吃好喝,但不提再見的話。吃完飯,一群人在街上游蕩,回來的時候,站在天橋上,看著眼前燈晃晃的馬路,一輛接一輛駛過的車子,再一次感覺,我們像極了一群游魚,等著眼前這座城市給我們一個答案。或走或留,于它而言,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
很久很久以前,會幼稚地叫囂著:“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現在看來,這只是一句不負責人的玩笑話了。在最應該好好做事的年紀,詩和遠方只是虛妄的畫像,茍且好了,才是生活的真相。放下那些虛妄的逃避,想辦法磨好手里的兩把刷子,才是正事。我也好希望,一年后再打開這篇文章時,能在心里咒罵:“我靠,特么寫成這個鬼樣子,還敢拿出來見人!”
哈哈哈哈,這是我今晚跑完步,腦子抽筋,想到一年來的大概,絮絮叨叨敲下的字。
許久沒有見面的你們,現在可好?離開學校之后,你們的故事又講到了哪?
不聯系,不代表著忘記。
望大家都好。期待未來的某天,再重聚。
干了這碗排骨湯,夜黑風高,好繼續上路。學會沒心沒肺,也堅持誠心相待。
2016年5月22日00:22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去做一件事”,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字,可以關注我們!
本文所有圖片來源于網絡,若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