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9月23日)的【國學與傳統文化】專題--“煮酒論“三國”,大家從人物,事件,文化,影響等方面,新老朋友們進行了精彩討論,現整理精華觀點如下:
一凡有話說 :
我覺得《三國演義》,這個文本的亮點中,有兩個地方特別吸引我。一個是開篇詞,視野之廣闊,氣魄之宏大,意境之深遠,可以說歷史跌宕的滄桑變化,和個人命運的起落沉浮,盡在其中。一個是權謀和品德的辯證,可以說這兩樣東西在書中的每個人物身上都有體現,當然越是重要的人物,兩者匹配度演繹越是精彩,比如曹操和劉備,幾乎是兩個極端。從小說描寫來說,三國的人物有點“過”了,比如諸葛亮之智,簡直神了。也許正是這樣,才更有典型性,利于傳播。
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那呂布應該很不錯了。
妙音居:
我喜歡魯肅(演義里),認同魯肅的大智若愚。諸葛亮和周瑜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太過外露,不夠內斂。魯肅能夠周旋于諸葛和周瑜之間,能夠銜接孫劉聯盟,這不是靠聰明能辦成的。他懂得把聰明讓給別人,只求最后的目的,不爭個人短長。我欣賞他。
至于學者們對三國演義的評價,我覺得必須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創作動力來說。說三國演義夸大了劉備的忠和諸葛亮的智,和歷史比較的話我認同確實夸張了。但是,作者擺明了是演義,不是正史。以正史的眼光去看待演義,我覺得苛刻了一點。
鬼鬼書生:
蜀國和吳國后來真的沒啥人才了,成都和江東本土其實沒幾個人才,蜀國和吳國靠的多是中原帶過去的人才執掌,他們這一代死后,就沒辦法了
三國居然就這么被司馬懿迂回包抄兩下半吃掉了,關羽一死,后面壓根沒看頭。
比較感興趣的是三國女性的美學價值。與水滸不同,水滸把女性物化,開膛破肚的對象。有種恨在里面。三國更多是“標的物”。從屬于“義”這個大概念。有興趣的是,如果,在一個宏大的視角和文化里面,陰陽對立,女性是禍水或者戰功。
女性要么參政要么走開,我的意思是,沒有真實的人。不過呢,我們文化經典的角度,自然會忽略。因為沒有。
在安土重遷時代變遷之后,在面對互聯網+的時代里。三國里藏著我們祖先的喜怒哀樂,藏著我們童年少年的七情悲歡。藏著母語里按圖索驥的好奇感。“有井水處必歌柳詞”。有華文化處必有武圣關羽或白臉奸相。對錯負予夕陽一觚。這是同根同源的鮮活話題和集體潛意識所在。
之辭寡:
三國女性大多貴族,三國的背景和宋代的背景來說,宋女性地位和自主能力更強點。但總是來說,還是男權社會。也要考慮元明演義小說的特點。
曹操其中有個過失就是偏袒曹植,造成兄弟雙方勢力削減了。
劉備稱帝后暴露很多缺點。即使劉備征吳,諸葛亮和趙云都去,也改變不了最終的結局,那時的劉備已經被仇恨徹底激怒,喪失理智了。如果能聽進去別人的諫言,就不會草率伐吳了,即便諸葛亮去了,一言不合,也是不會聽的,說不定還會讓劉備更憤怒。頂多就是能把失敗的損失降低一些,但結局是變不了的。
三國演義樹立了諸葛亮的偶像。滿足了百姓對人臣的所有幻想。也樹立了忠義的典范。以劉備為主首的仁義道德的楷莫,并且定義了什么叫奸。。。
(主持人: 篇幅有限,部分發言沒有整理到,請見諒。話題還可以深入談,希望下次再聊)
【國學與傳統文化群介紹】
國學與傳統文化群在簡書官方的大力支持下,由主編一凡創建。本群匯聚了一批熱愛國學,熟悉傳統文化的朋友。篤學慎思的研討精神,高遠深廣的學術視野,繼往開來的博大胸懷,是他們念念不忘的追求。
研習千年國學經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一貫的宗旨與追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歡迎各位朋友參與,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