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素心,我發現我最近在工作中總會去檢查拼寫問題,改了又改,其實都完全正確了,還是會檢查很多遍,有時候會因此耽誤1個多小時,工作效率也低。我是不是有強迫癥?這是為什么?
產品經理小新因為自己的強迫行為,前來咨詢。
@素心人生設計:從今天開始為強迫癥患者提供心理錦囊。
強迫癥以強迫性思維或強迫性行為為典型特征,會讓人沮喪且浪費時間,影響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和人際關系。
強迫性思維是指持續的沖突、念頭、意向或想法,它侵入人的正常思維,導致過多的焦慮和擔憂。
例如,一個人總是擔心自己會出錯,腦中重復問自己“我是不是又出錯了?”,即使自己做對了,仍然會回去檢查。
一般有了強迫性思維,就容易出現強迫性行為。
強迫性行為是指一種心理活動或重復性的行為動作,以期減少或阻止因強迫性思維而引發的擔心和焦慮,它們通常有避免或阻止某種令人恐懼或絕望的事件發生的企圖,比如死亡疾病以及一些幻想的霉運等。
所以,他就會反復檢查,包括檢查拼寫,檢查鎖門等行為。
當出現強迫性思維或強迫性行為,每天有超過一個小時,并且給自己帶來嚴重的痛苦,甚至損害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時,就可能評估為強迫癥。
例如,小新的行為,每天檢查拼寫1小時以上,還耽誤了工作,他也很痛苦,就可能是強迫癥。
只有當這些行為導致明顯的情緒損害、低落和焦慮或太過耗時,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時,才能確診為強迫癥。
強迫癥的基本類型包括:反復檢查、反復清洗、秩序和重復者、收藏者、多慮性失調等。
我曾經有位來訪者,總是會反復擺放地上的鞋子,一定要讓它擺在一條筆直的直線上才能上床,可能就有強迫行為,但因為時間沒有超過1小時,可能還不夠構成強迫癥。
那么,強迫癥是如何發生的?
這跟強迫癥患者的大腦結構有關。大腦成像的研究已證明強迫癥患者腦中有幾個部分都不太正常。
首先是血清素。血清素能夠在情緒、睡眠、體溫、痛感等方面產生作用。血清素失調,就會讓人難以控制情緒。
其次,大腦內部也發生了變化。正常情況下,我們大腦的視神經床和尾狀核會幫我們過濾一部分不必要的信息,而額眶部皮質則會正常預警,告訴我們哪里出錯了。放松狀態下,它其實有時候也會正常休息。
但強迫癥患者的這些部位都處于失調的狀態。大腦的視神經床和尾狀核是一個不合格的看門人,放進了不需要的信息,而額眶部皮質則是一個超時工作的工人,總是在預警,最后,你的扣帶回位就會讓你不斷進行強迫行為,釋放堆積在腦子里的焦慮。
所以,強迫行為也就發生了,所以,當時,是大腦發生了變化。
為何大腦會發生變化?
第一,可能跟遺傳因素相關。
有有親屬患有強迫癥,個體的患病風險會更高。
第二,跟環境因素有關。
長期處于緊張的情緒壓力,童年時期情感被忽視、虐待、家庭壓力、疾病、死亡、離異等,都有可能激發強迫癥狀的出現。
第三,其他疾病也可能導致強迫癥。
血清素失調被認為與抑郁、飲食障礙及精神分裂等疾病相關。一些自我免疫系統的疾病也可能產生強迫癥。
所以,強迫癥患者無需為這種疾病而自責,它并不是你的錯。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好好治療。
治療就包括:藥物治療、心理療法、神經外科療法等。
一般來說,普通的強迫癥患者采用藥物治療和心理療法結合比較好,心理療法首要推薦認知行為療法。
只有非常嚴重的、通過藥物和心理結合都沒辦法治療的患者,才會采用神經外科療法,也就是做手術。
如何開展藥物治療,其實很多強迫患者都有疑慮,擔心對藥物有依賴性或副作用,但其實注意細節,你也能讓藥物幫助自己。請看下一個錦囊。
今天的分享來自《強迫癥:你和家人需要知道的》,書中的作者一位是強迫癥患者后通過治療康復了,一位是研究強迫癥患者的博士,他們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強迫癥患者。
如果你不愿意尋求專業人士幫助,或者你有輕微的強迫想法和行為,但還沒到障礙的程度,其實也可以通過這些錦囊自助。
如果你有強迫的疑問,歡迎分享和交流。
#心理錦囊# NO.01
心理/生涯咨詢師素心: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生涯規劃師,美國正面管教父母講師,沙盤游戲治療師,人際關系咨詢顧問,英國思維導圖導師。
個案時長1000小時,10年+管理,5年+心理,以結果為導向,陪你玩轉職場,情感家庭幸福,設計人生做自己,活出素心享清歡!
本錦囊來自布魯斯·海曼、切莉·佩德瑞克《強迫癥:你和家人需要知道的》(第3版),在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