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當被拒絕的時候會有很多情緒涌現。我跟李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還是因為他的工作太忙爽約了。首當其沖的感受是失望,然后你的朋友告訴你,其實he just not that into u。再然后是自己的胡思亂想,一瞬間的想要放棄。這時候又有朋友告訴你,你是玻璃心啊,這樣就放棄。就這么一來一回,聽到的都是朋友的看法然,沒有了自己的聲音。
那么讓我來聽聽自己的聲音吧。
最近,“到底什么是愛自己”這個問題一直圍繞著我。其實這里面有好多東西。如果不自愛,其實就是不接受自己,不接受自己的壞也不接受自己的好。
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有一些是給自己的耐心,這是性格;有一些是自己的行為,這是習慣。我的性格是沖動、著急、沒有耐心的。我的習慣是消極的想法和當一個事件失敗后的自我否定。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就想要把我自己的毛病藏起來,只展現自己美的那一面。但是行為和心態不會騙人,在不斷隱藏的過程中,一直提醒別人,我就是這么毛手毛腳,沒有耐心的人。最后我的惶恐與不知所措讓別人清楚的看到我是什么樣的人。所以評價永遠來自于自己,不是來自于別人。這些看法都是自己給出去的…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M·斯科特·派克用一句話概括了人們一直以來苦苦追尋的自律本質,“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自律的本質就是愛自己。
所以,當我自己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好的時候,如何請求別人來意識到我的好呢。
之后,是另一個問題,我那么喜歡李是為什么?一年半以前的答案跟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
2015年的秋天,在我們都剛過好生日的這個月里,我覺得我的愛情終于要降臨了,但事實是并沒有。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在后悔自己的行為。讓我來回顧一下,1年多之前的情形。想要從另一段感情中快速的逃離出來,這時候李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外公被診斷出阿爾茨海默病,這時候李變成我想要的依靠。那年我28歲,我要趕在30歲之前結婚生子,李成了我人生目標中幫我完成目標的工具。我的家庭情況太復雜,我需要李讓我依賴。所以現在自己寫下來才發現,原來我愛的不是李,我愛的是我自己。我用我喜歡他來讓他去承擔我的痛苦。所以不發消息時的耍小脾氣,他換工作時我的心情低落。那都是因為不和我的心意。還有通常女孩子的那一句,你喜歡我不就應該時時刻刻想要找我嘛?
跳開感情,我們來看看同理心吧。作為一個朋友時,我能給的同理心,在要準備作為女朋友的時候蕩然無存。我忽略了他剛換工作時的不適應,我忽略了他離過婚的不ready,等等等等。事實是,我忽略了他的所有感受,把自己放在了最前面,霸道的強迫著他要對我好。再想來如果我可以同理他的情況,我就會在他入職時一起慶祝,替他開心;在得知他離婚時,默默陪伴,靜待花開。錯過的,是本可以擁有的美好。卻最終因為我的暴脾氣不了了之。
2017年初春,我感謝菩薩給了我一個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的機會。我感謝有一個讓自己變的更好的機會。我感謝李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有機會參加他生活里的小事,可能是一件襯衫的選擇,一張鞋子的照片,一句好累后的求安慰。
在他“殘忍”的放了我的鴿子之后,我經歷了自我否定,經歷了消極,最后我問我自己,我真的不能理解他的爽約嘛?當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同理心就開始產生了。當關注點從自己的不舒服轉向他的累不累的時候,我就可以理解他的爽約,并因為喜歡他而心疼他的忙碌。當他開始8點的meeting的時候,他發來消息,這已經是爽約后的第3句sorry了。這其實就已經足夠了。今天見不到,總有一天,我們可以見到的。可能是昆明回來,可能是5月份的某一天,可能是更之后的日子。
愛一個人不應該需要一點耐心的等待嗎?就像要學會愛自己一樣,期待那個越來越好的自己。期待,越來越好的兩個人最終自然而然的走在一起。
即使努力過,那個人不是李,我相信也會是那個可以讓彼此更好的別的人。前提一定是要懂得自愛、懂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