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分十章,
第一章闡述人格心理學的對象、意義、歷史發展以及理論與方法;
第二章闡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人格結構論與人格發展論,以及有關的研究、測量與治療方法;
第三章主要闡述新精神分析的個體心理學、自我心理學和社會文化論;阿德勒→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優越與社會興趣-生活風格與創造性自我、安娜→防御機制與自我的發展路線、哈特曼→沒有沖突的自我領域-一級自我自主和二級自我自主-能量中性化、埃里克森→自我及其同一性-人格的終身發展/霍妮→神經癥、弗洛姆→氣質性格人格-孤獨感與自由、艾斯沃斯→陌生情境研究法 等 ?
徒子徒孫學成了,各自射 1 3 3
第四章闡述奧爾波特→特質-統我(自我認同感)、卡特爾→因素分析法-個別特質與共同特質表面特質與根源特質動力特質的人格理論與研究,并介紹特質論的新發展即“大五”人格因素的研究←神醫在外開←麥克拉和科斯塔. ? ?奧卡邁克
第五章生物學論介紹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論、艾森克的人格論,以及行為遺傳學和進化心理學等人格理論與研究;榮無艾人
第六章 行為學習論 巴甫洛夫、桑代克和華生,后期學習論中的代表人物有斯金納、班杜拉→觀察學習-替代強化-自我效能感、多拉德和米德→沖突的四分類 ? 7
第七章介紹社會文化與人格交互作用、壓力與需要交互作用論,以及個人與情境交互作用的理論與研究;馬林諾夫斯基、弗蘭玆?鮑亞士、本尼迪克特和米徳、林頓和卡丁納→初級制度-次級制度、沙利文→人際關系論-人格化/默里→主題統覺測驗-需要和壓力-心因性需要、貝利、芳徳和奧澤 個體與情境的交互作用→喚起的交互作用-超前交互作用-人格/情境并重法
第八章闡述主要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需要層次論-自我實現論、羅杰斯→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Q分類法-自我實現需要-積極的自我看待和羅洛·梅→存在論-人格論-人性善惡并存論等人的人格理論,以及測量與治療→個人中心療法;羅……羅馬
第九章闡述認知方式與心理分化論、個人建構理論,以及個體認知因素等人格理論和認知治療方法;威特金→認知方式(場依存場獨立)-心理分化論、凱利→cpc循環(周視 先取 控制)-構念-固定角色療法、朱利安·羅特→行為預測論-控制點理論、米歇爾→五個認知變量、埃利斯→理智情緒療法 ? 朱威凱愛米
第十章闡述積極心理學對人格領域的探討,特別是關于幸福與人格、健康與人格等方面的新成果→幸福感-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