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汴都全盛時,四方玉帛梯航隨。
清明上河俗所尚,傾城士女揭童兒。
城中萬屋翚甍起,百貨千商集成蟻。
花棚柳市圍春風,霧閣云窗粲朝綺。
芳原細草飛輕塵,馳者若飆行若云。
虹橋影落浪花里,捩舵撇蓬俱有神。
笙歌在樓游在野,亦有驅牛種田者。
眼中苦樂各有情,縱使丹青未堪寫。
翰林畫史張擇端,研朱吮墨鏤心肝。
細窮毫發夥千萬,直與造化爭雕鐫。
圖成進入緝熙殿,御筆題簽標卷面。
天津一夜杜鵑啼,倏忽春光幾回變。
朔風卷地天雨沙,此圖此景復誰家。
家藏私印屢易主,贏得風流后代夸。
姓名不入宣和譜,翰墨流傳藉吾祖。
獨從憂樂感興衰,空吊環州一抔土。
豐亨豫大紛彼徒,當時誰進流民圖?
乾坤頫仰意不極,世事榮枯無代無。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故宮博物院與鳳凰衛視合作搞了一件大事情:挖掘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畫面內容,創制展演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3.0》。
《清明上河圖》,是故宮館藏國寶級文物,已躋身于世界級名畫之林。但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一樣,這幅名畫身上有太多的謎團,今天沒有誰敢宣稱完全解開。最關鍵的問題是:畫家要表達什么意圖?一種觀點認為,作畫者的目的是描畫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向當朝者曲筆提出對諸多弊政的憂慮。這個說法,是否為作畫者的真實原意呢?我從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詩文中發現了另外三幅圖,或許能夠為解開畫家作畫的意圖提供密鑰。
第一幅:《無逸圖》。
在《清明上河圖》目前已知的14家15段題跋中,有一篇為元代李祁所寫。作者認為“天下之勢,未有極而不變者”,之后拋出一個問題:“觀是圖者,其將徒有嗟賞歆慕之意而已乎,抑將猶有憂勤惕厲之意乎?”意思是說,觀圖之人是僅僅贊嘆羨慕畫中所描繪的太平盛世景象呢,還是擔憂百姓疾苦警惕社會危機呢?最后告誡世人:“后之為人君為人臣者,宜以此圖與《無逸圖》并觀之,庶乎其可以長守富貴也。”李祁認為應該將《清明上河圖》與《無逸圖》相類比。《無逸圖》是什么?“無逸”,意謂不要貪圖安逸享樂,源出《尚書?無逸》,記載了周公勸告成王不要忙于享樂的故事,集中表達了禁止荒淫的思想。唐玄宗時宰相宋璟將《無逸》全篇抄錄,并繪成《無逸圖》進獻。宋仁宗時,龍圖閣學士孫奭亦曾取《尚書?無逸》所載勤政恤民之事畫圖進獻。李祁將《清明上河圖》與《無逸圖》相提并觀,顯然認為兩者都有勸誡警示意圖。
第二幅:《流民圖》。
明朝中后期的文壇領袖李東陽,是李祁的五世從孫,繼承了乃祖的“憂勤惕厲說”。他先后于弘治3年(1491)、正德十年(1515年)題寫一詩一文兩跋。在七言古詩中,李東陽題注“上有先提舉跋”,“先提舉”即累遷江浙儒學副提舉的李祁。詩歌仿照杜甫《憶昔二首?其二》開頭“憶昔開元全盛日”筆法,把讀者帶進“宋家汴都全盛時”的昔日,領略熱鬧繁華的都市現場。繼而夸贊畫家張擇端高超的畫技,記述畫卷的命運。“圖成進入輯熙殿,御筆題簽標卷面”,這里似乎有誤,緝熙殿乃南宋理宗建造的收藏圖書、字畫之所在,而作畫時間為北宋徽宗年間。結尾,詩人提出質疑:“豐亨豫大紛彼徒,當時誰進流民圖?”豐亨豫大,典出《周易?卷六?豐》《周易? 卷二?豫》,本謂富饒安樂的太平景象,后多指好大喜功、奢侈揮霍。這兩句意思是,當時歌舞升平、肆意揮霍的那些人,有誰向皇帝進獻《流民圖》呢?
這里的《流民圖》,典出《宋史?王安石傳》。熙寧七年(1074)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失所,宋神宗憂形于色,打算全部廢除不好的法令。舊黨陣營為了廢止新法,故意誣告王安石。有個叫鄭俠的小吏,差遣畫工把逃荒的農民繪成《流民圖》獻給皇帝,說:“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兩位太后流淚對宋神宗說:“安石亂天下。”神宗起了疑心,便罷免了王安石宰相之職。《流民圖》本來是用于誣告,在李東陽詩中是指反映民生疾苦的畫圖。在那個人人都說“形勢一片大好”的時代,還有誰做獨行者和獨醒者呢?詩人最后發出慨嘆:“乾坤頫仰意不極,世事榮枯無代無。”生死榮枯,盛衰成敗,有哪個朝代可以得免呢?
第三幅:《易圖》,即太極圖。
清代文學家翁方綱寫了一首七言古詩《同萚石魚門集丹叔侍讀齋觀所藏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跡卷》。從標題可知,詩人與錢載(號萚石)、程晉芳(字魚門)一同到郭鳳(字丹叔)的侍讀齋觀賞《清明上河圖》真跡。此詩前面大篇幅記述了《清明上河圖》輾轉流傳的歷史,結尾認為該畫卷“可作《易圖》玩消長,又作《無逸》《豳風》觀”。所謂“易圖”,應該是指太極圖,《豳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共七篇,多描寫公劉封地豳地農家辛勤勞作的生活情景。翁方綱認為,《清明上河圖》可以視作太極圖,從中品味和感悟陰陽消長的天地至道。天下萬事萬物,都有一個此消彼長、運動變化的過程,沒有長盛不衰,沒有萬壽無疆。這又讓我想到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我想,只有讀懂了以上《無逸圖》《流民圖》《易圖》這三幅畫圖,我們才算是真正讀懂了《清明上河圖》。可惜沒有多少人認真讀這三幅圖。著名美國城市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一書中,竟然引用《清明上河圖》作為未來城市理想的說明圖,認為“如果生命得勝了,未來的城市將有(當然只有極少幾個城市具有的)這張中國畫《清明上河圖》所顯示的那種質量”。這似乎只看到畫圖的表面。這個評價可能遮蓋住我們的眼睛,讓我們只能看到華美的袍子,看不到里面爬滿的虱子。
節日詩詞悅讀系列隨筆,持續更新中,感謝關注!您的關注是我持續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