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方法,改變環境。書里舉了個例子,心理學家想知道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在什么情況下會吃更多的爆米花。于是他們測試了很多種情況,給大家放不同的電影,把爆米花做成很多口味,把爆米花裝在大小不同的桶里,還測試了同吃一桶的人數對吃掉爆米花數量的影響。結果令所有受試者大吃一驚,無論是電影的類型,還是爆米花的口味,對觀眾吃多少爆米花都沒什么影響,反而是你拿到的爆米花的桶越大,吃的就越多。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讓改變這件事兒困難的,看似是人的問題,其實是外界環境的問題。所以,如果你想減肥,吃飯的時候可以試試用小碗吃。
第二個方法,讓人感同身受。舉個例子,有一家大型企業,內部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一位高管向董事會提過很多次,上級都沒重視這個問題。于是這位高管就收集了全公司424種不同類型的白手套,在這些手套上寫了采購的時候花了多少錢,等到公司高管開會的時候,把這些手套堆在會議室的桌子上。高管們看到了公司竟然采購了這么多不同類型不同價格的手套,立刻就對浪費這件事情感同身受了,并且開始整治公司內部浪費的行為。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有時候人們不愿意改變,其實是沒有動力。有些事你急得夠嗆,但是沒有刺激到對方,也沒法改變,你需要讓他感同身受。
第三個方法,給人一個目標。舉個例子,美國政府號召大家吃健康食品,比如喝脫脂牛奶,甚至專門制作了健康飲食手冊,發給大家,但沒什么效果。兩位研究人員發現,只要讓美國人喝脫脂牛奶,他們的身體就會更好。于是他們派人拿著盛滿脂肪的管子,站在超市門口,跟人們說,這就是半加侖全脂牛奶含的脂肪量,就這么一個舉動,買脫脂牛奶的美國人一下子變多了。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有時候大家拒絕改變,其實是沒有方向。大家不是不想健康,而是之前選擇太多了,沒有一個具體的方向,所以大家不知道該怎么選擇。
你看,明白了這三個道理,下次勸人做出改變的時候,你知道該怎么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