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茲:漢語拼音:qiūcí,龜茲語:Kutsi,維語:Küsen】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堅之大將呂光滅龜茲(“龜茲國”,是我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居民擅長音樂,龜茲樂發源于此),俘虜了鳩摩羅什?;剀娡局?,呂光聽說苻堅兵敗淝水,將鳩摩羅什、龜茲樂帶到姑藏(現甘肅涼州),建立后涼國。讓鳩摩羅什為他謀劃軍機。盡管鳩摩羅什無法傳授佛法,但他志心不改,仍潛心學習漢語,直至精通圓熟,為他以后弘法傳教做準備。呂光亡后,龜茲樂分散。
公元401年,后秦姚興為延請鳩摩羅什弘法傳教,而發兵后涼,大敗涼軍,迎鳩摩羅什入長安(今陜西西安戶縣草堂寺),并拜奉為國師,鳩摩羅什成為我國第一位大譯經家。至此,鳩摩羅什到達東土傳經之路,長達十六年!時年五十八歲。從此,鳩摩羅什在草堂寺譯經說法,招收弟子,由國家出面,他組織、主持三千多人的佛經譯場。
鳩摩羅什為人仁厚,待人誠懇,空虛我見,善循循善誘,佛行事業,終日不倦。
中國的佛教由鳩摩羅什而面目一新。有鳩摩羅什才有了良好的譯本,系統的教義,他堪稱佛典漢譯的泰斗。
姚興皇帝為了安穩住鳩摩羅什的心,使得鳩摩羅什能夠專注于翻譯佛經,便煞費苦心:一是不遠七八千里,移植來龜茲國的葡萄樹木,大面積的種植于草堂寺一代,從環境上,給了鳩摩羅什一種熟悉的感覺,同時,品嘗成熟的葡萄也讓鳩摩羅什不再受思鄉之苦(草堂寺內的齋堂前有一株葡萄樹,據附近的老人回憶,這是很早就有的,現在看到的只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古樹斷枝后,重新長起來的枝蔓)。二是姚興皇帝廣泛收羅流散在涼州一代的龜茲樂藝人,重新獲得龜茲樂。其間也不乏跟隨鳩摩羅什蹤跡而來的。這樣就在戶縣、長安和周至一帶就出現了一群演藝的人們---龜茲樂。
對于久居關中的大漢民族的先民來說,龜茲國來的演奏者們的身材、服飾和舉態顯得還真是很稀奇的,同時龜茲樂曲給人的聽覺沖擊力確實是令人難以忘懷(一千六百年前的龜茲音樂,我們現在是沒法揣摩)。這樣從起初的給鳩摩羅什和皇宮表演的龜茲音樂,演變到逐漸被普通老百姓所聞,龜茲樂就慢慢地在這一帶扎下了根,并傳播開來。當然,在傳播過程中,肯定借鑒和融合了關中當時的地域樂理、樂器等,并走進慶典、祭祀等重要活動,后來在戶縣民間主要演變在祭祀活動中被邀請去演奏(慶典活動的名稱不叫龜茲樂隊,但絕對是從龜茲樂隊分化出來的,其名稱叫樂隊,名稱可能是出于忌諱的緣由吧)。
現在關中一帶(尤其是周、戶、長)的老人下世后,還保留著請龜茲樂隊的風俗。在戶縣,“龜茲樂人”不念qiu ci yue ren ,而是念gui zi yue ren。這一念法其實就是沿襲當初龜茲語而來的,是龜茲樂人,抑或是鳩摩羅什口傳給戶縣當地的先民,形成代代相傳到現今還沒有被人們重視的、很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這也是鳩摩羅什在翻譯佛經以外,不經意間給關中一帶(特別是戶縣)帶來的物質(葡萄)和文化(音樂界)上推進。
作為龜茲樂器,主要有豎箜篌(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又稱豎頭箜篌、胡箜篌,現簡稱箜篌。形制多樣,既有外形和西洋樂器豎琴相像的角形箜篌,也有琴頭加飾的鳳首箜篌和龍首箜篌。角形箜篌并有大箜篌、小箜篌之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琵琶、五弦(具有民族特點, 發音柔和,音色圓潤,音量不大。可用于獨奏或為民歌、民間舞蹈伴奏。)、笙(屬于匏類。笙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是唯一能吹吸發聲的樂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感染力強。)、笛、簫、篦篥(bì lì)(篳篥得以在千余年間普及,其重要的原因是篳篥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功能。篳篥通過氣息支撐,可以表現出圓潤不斷,委婉起伏的持續音。它的音色深沉、渾厚、凄愴,聲音低沉悲咽,對人們思想感情具有強烈的激發力,特別是表現悲憤、激昂情緒時有獨到功能,古人往往借它抒發傷時感事的情懷)、毛員鼓、都眃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籹鼓、銅鈸、貝、彈箏、候提鼓、齊鼓、檐鼓等二十種。這些樂器隨著歷史的延伸,在改進、在變種、在消失,完整保留下來的,幾乎不可能。
“管弦聲聲催人淚,笙歌字字訴哀情?!边@是二十年前戶縣一帶給老人送殯時,龜茲樂隊席棚門口兩側的挽聯,其中就含有樂器的字鑲嵌其中。音樂聲中,那凄婉、憂傷、悲壯之情不由使人凝噎、郁結、淚涌。
草堂寺落下鳩摩羅什的仙蹤,他帶來了龜茲的葡萄在太平河流域繁衍著、進化著,龜茲的音樂仍然在戶縣的禮樂中沿用著,“龜茲(gui zi)”這一古老的讀音還在延續著、傳承著。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七日 于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