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落寞時,曾引用范蠡對文種說過的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的意思是告訴文種,越王勾踐是一個可以“同憂”共患難的君王,但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同樂”的人。
自古以來,無論一個功臣對君王和國家做了多少貢獻,但只要他功高震主,或是他的對手不復存在,那么這個功臣極有可能會被君王清算,最后落得一個悲慘的結局。
伴君如伴虎,導致很多有能力的人都會留一個心眼,那就是主動暴露或營造出自己一個缺點,讓這個缺點成為君王手中的“把柄”,這樣才能保住自己一時安全。
范蠡、張良、郭子儀、姚廣孝等皆是吃透了君王的權術,才得以明哲保身。
其實在秦還未統一六國時,就有這樣一個極有能力,又富有心機的著名武將,他就是奠定了秦統一六國之基礎的王翦。
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一方面是自商鞅變法積攢下來的實力,另一方面是不斷涌出的人才,拿武將來說,蒙驁、白起、公孫衍、王賁、蒙恬等都是家喻戶曉的猛將,就拿白起來說,他不僅是“戰國四大名將”,更是被后人冠以“殺神”的名號。
同樣作為“戰國四大名將”的王翦,名氣比不上李牧、廉頗和白起,但他對秦國的貢獻以及自身的實力遠遠高于其他三個人,夸張一點來說,如果沒有王翦,很可能統一六國的就不是秦始皇。
戰國四大名將都有自己的綽號,李牧被稱為“戰神”,因為他一戰滅了匈奴十萬人;白起除了“殺神”以外,還有個“人屠”的稱號,畢竟他坑殺了趙國二十萬人;廉頗由于到老都在報效趙國,故而得到了“忠將”的稱號,唯有王翦的稱號很特殊,名為“帝師”。
根據《史記》記載,王翦出生于今天的陜西富平東北,因為商鞅變法的緣故,他家立了不少軍功,也攢下了不少財富,到了他這一代也算是個地主家庭,家庭環境的優渥致使他喜好研究兵法,加之家庭氛圍的影響,王翦對自己的未來有著充分的規劃。
除了家庭的影響,王翦還有一個其他武將沒有的優勢,那就是他自少年時就陪伴在嬴政的身邊,可以說是和嬴政一起長大的“鐵哥們”,可以想象,當呂不韋一手遮天的時候,這兄弟倆有沒有像《鹿鼎記》里的康熙和韋小寶琢磨一些事情?
總之王翦幫嬴政在親政之前鏟除了很多障礙,光憑這一點,就足夠讓嬴政對他產生足夠的信任。
公元前239年,嬴政命令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長安君成蟜和樊于期攻打趙國,可行軍途中長安君被樊于期策反,野心和欲望遮蔽了雙眼,想要揮師回頭攻下秦國,自己坐上老大的位置,得知消息后,憤怒的嬴政立即派出王翦平叛。
即便嬴政的命令是不計生死,可王翦還是明白老板的心思,嬴政想要的是讓天下人看到他的魄力和決心,以免再出現這種反叛的情況,當然,真的在交戰中殺了長安君,嬴政也不會說什么,只是這沒讓嬴政親自處理來得更有面子。
于是王翦并沒有直接動手,而是派人先向長安君勸降,長安君此時也沒有十足的決心,看到勸降使者手中的勸降書,就更加害怕后果,便順著臺階下了,就這樣,王翦兵不血刃就解決了叛亂。
從這點不難看出,此時的王翦已經頗有城府,他深知嬴政在氣頭上下的命令并非自己真正的本意,所以在執行時也多留了一個心眼,果然,成蟜被嬴政賜死,連同造反的將吏也被發配,嬴政維護了帝王的顏面。
知道成蟜反叛的原因,嬴政懵了,因為有人勸說成蟜嬴政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成蟜才是先王真正的兒子,經過此事,嬴政心中愈發陰暗,他開始懷疑身邊任何一個人,外出祭祀時,任命王翦親率軍隊隨行保護,不為別的,就為提防呂不韋會不會有不臣之心。
誰知道呂不韋沒動作,反倒是禍亂后宮的嫪毐暴露了自己的企圖,王翦率軍剿滅嫪毐等人的同時,又順藤摸瓜將呂不韋拉下馬,徹底為嬴政掃平了面前的道路,只是經過了這些事,嬴政胸中的帝王心性也徹底覺醒。
公元前236年,嬴政派遣王翦攻打趙國閼與,這個地方幾十年前秦昭襄王時期秦軍曾經吃了敗仗,大敗于趙奢,所以嬴政極為重視,給王翦調動了大量部隊,但王翦有自己的想法,他從中挑選出一些精銳,其余的全部留了下來。
一方面王翦知道要速戰速決,部隊太過龐大也不是好事;另一方面王翦也了解嬴政的心思,帶著這么多人過去,也怕有小人讒言猜忌,王翦一舉攻下閼與以及其他九座趙國城池,使得秦國進攻趙國的路線更加順利,此戰奠定了滅趙的基礎,幾乎使趙國腹背受敵。
這次大勝讓嬴政有了信心,幾年后趙國發生旱災,嬴政決定繼續讓王翦攻打趙國,意圖徹底將趙國拿下,王翦剛開始也信心滿滿,直到碰到了另外一個“戰國四大名將”——李牧。
這下王翦難受了,李牧身經百戰,無論經驗還是手下士兵的素質,都和之前遇到的趙軍不一樣,王翦和李牧僵持了一年都沒有討到一點便宜,當然,棋逢對手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原因是王翦作為侵略方,補給和心氣都不如趙國方面。
手握重兵的將軍在外面一年多沒個進展,坐在王位上的嬴政自然心中頗有些想法,的確,王翦是自己從小一起長大的“鐵哥們”,可他的亞父呂不韋、甚至親娘都想害他,不得不讓他提防起來。
王翦跟了嬴政那么久,自然也知道嬴政的疑心,苦思冥想之下,決定用重金買通趙國的大臣利用反間計,誣告李牧謀反,從而臨陣換了主將達到了目的,趙軍沒了李牧,瞬間實力大減,被王翦三下五除二滅了國,還俘虜了趙王。
有了滅國的功勞,“帝師”的名號也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只要是打仗的問題,嬴政都會征求、詢問王翦的意見,就像學生找老師指點一樣。
雖然班師回國后王翦受到了嘉獎,但他更清楚了一件事,那就是必須讓嬴政對自己放心,不然很難保證一家老小的安全。
所以從此之后,但凡王翦要出征,都要上書討要各種“福利”,土地、房屋、金銀珠寶,只要是有價值的東西,王翦絲毫不顧及顏面,伸手就要。
因為此事,朝中很多同僚都對王翦頗有意見,畢竟誰見過打仗之前跟自己君主談條件的?要想索要獎勵,怎么說也要等建立了功勞再說吧?
可王翦偏不,不僅出師之前要,行軍途中也要,甚至打起來都要派人送信給嬴政,問一問、催一催答應自己的獎勵準備得怎么樣了,這就讓滿殿的文武更加的不齒,紛紛上書彈劾王翦。
嬴政也被王翦這種“預知”行為搞得焦頭爛額,但煩歸煩,王翦的能力放在那里,員工業績好老板也總不能畫餅不是?于是當時的秦國總有這種情況出現,王翦的書信送到嬴政面前,大家都在好奇前線戰事如何的時候,總能看到嬴政哭笑不得的表情。
看到這個表情大家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前線一切安好,這王翦又來書信催獎勵了,王翦有多過分呢?先不說他當面怎么索要錢財的,僅是史料記載,他作戰時專門派出使者討要賞賜的次數就高達五次,這還是記載過的。
后來天下只剩下楚國,嬴政眼看將要統一天下,心中不免開始浮躁,他詢問朝堂中伐楚需要多少人,年輕的李信揚言二十萬足矣,聽到這個答案嬴政很開心,但他又習慣性地看向已經上了年紀的王翦。
王翦從聽到“二十萬”開始,就裝作什么都不知道一樣,一句話也不說,嬴政看了他半天,他也當沒看到,繼續裝傻充愣,嬴政終于忍不住了,詢問王翦的意見,王翦這才淡淡地答道,起碼六十萬。
嬴政愣了一下,經過這么些年的征戰,六十萬大軍顯然超出了嬴政預想的范圍,此時的嬴政突然覺得長江后浪推前浪,王翦已經老了,該讓位給更年輕的將領了,于是嬴政給了李信二十萬大軍,令他伐楚。
部隊剛剛出發,王翦就告病回家養老,他的心里就像一面明鏡,活到這個歲數了,再怎么謹慎也難免會出事情,倒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告老還鄉、激流勇退,果然,李信慘敗,秦國銳氣盡挫。
嬴政來不及憤怒,急忙請王翦出山相助,可王翦鐵了心,無論怎么勸就是不出山,不是說自己年邁就是扯東扯西,一連幾次后,氣得嬴政搬出了先王,這才把王翦從床上逼起來,答應出山的王翦又開始提條件,首先就是六十萬人,一個不能少。
嬴政立即征兵,給王翦湊夠了六十萬人,還不等交代,王翦就遞上一張清單,嬴政一看,登時哭笑不得,簡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又是討要賞賜,但不管怎么說,只要王翦討要賞賜,就說明他有信心打好仗,這對秦國來說非常重要。
而王翦的想法也很簡單,六十萬的軍隊,堪稱史無前例,這么多的軍隊別說滅了楚國了,打一圈回來再把秦國滅了都行,這種力量嬴政不可能不忌憚,唯一讓他放心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討要賞賜,讓嬴政覺得自己僅僅是貪財,沒有其他野心。
當然,嬴政也確實是這么想的,王翦一輩子都在打仗,一輩子也都在給子孫置辦財物和土地,這老家伙不論怎么說都要落葉歸根,不然一輩子的辛勞都沒了,所以嬴政絲毫不怕王翦討要賞賜,甚至害怕王翦不提任何要求。
這下不僅朝堂中人覺得王翦倚老賣老,就連王翦帶的老部下也看不下去了,紛紛站出來勸說老將軍不要太貪,以免惹得王上不開心,王翦才不理會這些人,他知道,只有所有人都站在他的對立面,嬴政才會保護他不被別人陷害。
此時楚國的項燕剛剛挫敗了秦軍,正是士氣最旺的時候,雖然他只有40萬兵力,但戰斗力可比湊出來的60萬秦軍高了不少,老奸巨猾的王翦自然知道不能硬碰硬,他跟士兵們同吃同住,就是不打,慢慢熬著楚軍。
兩軍對壘一年多,項燕不勝其煩,他斷定王翦不敢進軍一定是有后勤顧慮,故意拖時間,可惜他只猜對了一半,王翦確實是要拖時間,不過不是因為后勤,而是要把楚軍的士氣熬沒,再把楚軍的心熬焦躁。
試想一下,一個人拿槍對著你,就算他不按下扳機只是放在那里,對于內心來說都是一種煎熬,項燕也是這么覺得的,他想趁機一舉滅了王翦大軍,只要這六十萬秦軍被剿滅,秦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迅速組織起一支隊伍來,那么統一天下的就是楚國了。
萬萬沒想到,項燕的小心思早就被王翦摸清楚了,不等項燕行動,王翦率先發起了進攻,項燕根本來不及反應,四十萬大軍被沖得七零八落,他急忙召集殘余部隊向撤退,王翦立即分兵,各路人馬窮追不舍,四面八方涌入楚國心腹地帶。
就這樣,最后一個國家也被王翦滅了,建中國第一個封王朝建立了起來。
班師回國的王翦第一時間上交兵權,交了之后還不忘問嬴政賞賜給自己家人了沒有,嬴政表面上嗤之以鼻,嘲諷著老將軍的貪婪,內心早就樂開了花,一點也不猜疑王翦的為人。
但作為始皇帝的嬴政,依然要對自己一手建立的帝國負責,他詢問王翦家中有沒有出色的子弟推薦,就像王翦想給后代留下財富一樣,嬴政也想給自己的后代留下人才,但王翦拒絕了,稱自己家世代從軍殺氣太重,如今天下太平,做個富家公子也好。
可見王翦老謀深算,就連自己的后代也給他們想好了退路,伴君如伴虎,自己能夠明哲保身多虧碰上了嬴政,可誰知道后面的帝王又是什么心性?與其掙扎在權力的漩渦中,還不如讓子孫后代有個安生日子。
王翦打了一輩子仗,也和人性做了一輩子較量,不得不佩服他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