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只屬于精英嗎
??? 提到“創造性”,人們可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影響社會生活的種種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遠到中國的四大發明,·近到克隆技術、計算機網絡等等,還可能會想到諸如霍金、張衡、愛迪生、富蘭克林這些和發明發現息息相關的科學家和發明家。
??? 創造性,在人們心中似乎不是普通人能夠具備的特征,而是少數人類精英分子的天賦特征。事實果真如此嗎?普通人的身上真的不具備創造性嗎?創造性無法通過后天培養獲得嗎?這就涉及我們如何來看待創造性。
??? 什么是創造性?一直以來,對于創造性的探索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探索有創造力的人的智力過程,例如研究兒童、青少年的發散思維過程。有不少研究表明創造力與智力有一定關系,但并不是高智商的人就一定有高創造力。另一個方面是探索富有創造力的人究竟是什么特點。例如,有研究發現有創造力的人更有自信心、對待事物更具開放性和靈活性,他們也更為勤奮等方面。即有創造力的人和缺乏創造力的人存在著人格特征上的差異。基于對以往創造性研究結果的分析,我國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創造性人才=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的觀點。也就是說創造性包含了思維和人格兩個方面的內容。
??? 那么,創造性是否僅為少數人所特有?近30年來的研究表明,創造性是一種連續的而不是全有全元的品質,人人都可以擁有創造性,只不過不同人的創造性可能表現在不同領域,表現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人擅長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另辟蹊徑,有的人則可以憑借想像力編織生動逼真的故事。有的人能夠表現出相當高的創造性,以致創立自己的理論流派;有的人則可能較少表露創造性,也許只有平常生活中偶爾的靈機一動。因此,不能輕易做出一個人缺乏創造性的武斷定論,尤其是在青少年創造性教育過程中,更需要因材施教,揚長避短,盡可能地發掘個體的創造性潛能。
??? 青少年創造性的跨文化比較
???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青少年的創造性是何表現?我們從科學創造力和創造性人格兩方面進行了跨文化比較。
??? 所謂科學創造力,是指在學習科學知識、解決科學問題和科學創造活動中,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或可能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智能品質或能力。它實質上屬于創造性思維。科學創造力由創造性的過程(包括思維和想像)、創造性的品質(包括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創造性的產品(包括科學問題、科學現象、科學知識和技術產品)構成。
??? 2001年,我們通過問卷調查比較了中英青少年科學創造力的發展特點。分別有1087名12-18歲的中國學生和1087名11-15歲的英國學生參加了調查,我們主要比較了中英雙方12-15歲青少年科學創造力的發展特點。
??? 問卷包括7個題目。第一題是物體應用,旨在考查青少年列舉物體的科學應用時所表現出來的科學創造力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第二題是提出問題,測量青少年對科學問題的敏感性;第三題是產品改進,目的是考查青少年對技術產品創造性的改進能力;第四題是科學想像,測量青少年創造性的科學想像能力;第五題是解決問題,旨在測量青少年創造性問題的解決能力;第六題是科學實驗,用于考查青少年創造性的實驗能力;第七題是產品設計,測量青少年創造性的產品設計能力。
??? 調查結果發現:第一,英國青少年的科學創造力明顯高于中國青少年的科學創造力,特別是發散思維和技術領域,差異較大。第二,兩國青少年科學創造力發展的趨勢相似,12-13歲上升:13-14歲下降,14-15歲又上升。第三,除了在問題解決項目上,中國青少年的得分高于英國青少年外,在其他項目上的得分,中國青少年均低于英國青少年。
??? 2000年,我們選取了412名中國中學生、432名美國中學生以及28名英國大學生,就青少年對自身創造性人格及創造力的評價進行了調查。英國學生人數偏少,不能直接比較,但我們可以從百分數的差異中看到某些現象。
??? 我們請青少年就好奇心、毅力、進取心、質疑精神、審美感、想像力這幾項對自身個性特征進行評價。結果發現,除了質疑性以外,中國青少年在其他各項上的自我評價均低于美英青少年。而自評具有初步創造性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同時選擇上述6項內容的被調查者),中國有5.696,美國有85%,英國有14.3%。中國青少年對自身創造力的評價也普遍低于美國、英國青少年,特別是在深入探究、善于觀察和聯想、攫取多種信息、不斷嘗試新方法等幾個方面。
??? 我國創造性人才培養建議
??? 從跨文化比較的結果來看,我國青少年表現出的創造力要比英國青少年低,對自身創造力和創造性人格的評價低于西方國家青少年。但是中國青少年的在校學習成績確比英國、美國學生好,在中學生奧林匹克數理化競賽中也經常獲獎。出現這樣的反差,這其中有文化傳統、社會氛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諸多原因。如何正確培養青少年的創造性?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 1.注重學生非認知因素的培養
??? 我國學校教育重視知識的學習,基礎知識教育十分扎實。這種學校教育主要是對認知因素的訓練,而對意志、情感等非認知因素的培養和訓練相對薄弱。從前面的跨文化比較中我們已經看到,中國學生較美英學生缺少探究精神、獨立性差、意志不夠堅強、審美感不夠高。在智力水平相當的情況下,我國學生較之西方國家學生缺乏創造性,更多的是由于缺乏創造性人格特征造成的。
??? 因此,我國的學校教育在青少年創造力培養方面更應注重學生非認知因素的培養。應重視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培養學生對創造性活動的興趣和內在動機,培養學生不怕挫折的堅強意志,保護學生的獨立意識和批判意識,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等,以便促成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形成。
??? 2.將創造性的培養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
??? 創造性的培養是單獨設立一門創造性訓練課程好呢,還是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好?創造性的發展涉及知識、操作、個性、興趣等各方面的內容,如果單獨設立一門創造性訓練課程,一來如何具體操作,二來難免有“形式化”之嫌。應將創造性的培養過程滲透到各學科教學當中,實施全員、全科、全過程的培養模式。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全部學科都應高度重視學生創造性的發展,將創造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之中,隨時隨地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及創造性人格。
??? 3.創造性評價體系應當多元化
??? 創造性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涉及層面頗廣,包括了思維過程、動機、個性特征、產品結果等因素。如果僅從一個方面或是依靠某一項指標(如是否產生了創造性的產品)來評價個體是否具有創造性,必然會以偏概全,低估學生的創造性。因此,要正確評價創造性,必須要有多元的評價體系。不僅是評價指標多元化,評價主體、評價方式都應實現多元化。除了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以外,也要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評以及自評。評價方式除了常用的量表評價、考試評價等,還可以利用觀察、記錄、發表、扮演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的創造性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