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凡然
23年夏天,我到青少年夏令營當了一周的授課老師。我的學員是一群8-12歲的孩子們,我們有一堂課是探討孩子和父母關系的。這堂課的初衷是讓孩子們看到父母是很愛他們的,引導他們去看到父母的愛,同時愿意向父母反哺同樣的愛。在給父母的評分環節,授課老師引導道:“請給你的父母評分,0-10分。10分滿分,表示很滿意;0分表示很不滿意。那么你會給你的父母評多少分?有評分是5分以下的孩子嗎?你愿意分享一下嗎?”我聽到了兩個女孩子分享和自己父母的故事,結合著他們平時的表現,讓我有很深的觸動。
第一個孩子小如,小學五升六,已經快長到160cm了。她給父母的打分低于五分。老師問為什么?她說媽媽從來沒有好好地陪過她,而且媽媽心情不好時還會經常打她。當問到媽媽是如何不陪她時,她舉例說比如不會給她做早飯,有時候早飯她只能自己泡面吃。
聽完她分享的這段故事后,我突然想起前兩天她在課堂中的一些表現。前兩天我們有一節課是分享愛的禮物,她所在的小組助教給每位孩子都準備了同一份禮物。雖然是一樣的禮物,但是有不同的顏色。當時她想要的那個顏色沒有拿到,而拿到她想要顏色的小組成員又不愿意和她交換。這時,她的情緒就突然奔潰了。她直接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哭的特別的潑辣,完全沒有顧及那是在大庭廣眾的課堂上。
她的小組助教之前和我探討過小如的性格:“小波浪,我覺得她的情緒波動很大,好像很需要別人關注她。”當時我說,這個孩子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家人特別關注她,所以她來了夏令營沒有那么多人關注她了所以不習慣。第二種情況是家人特別不關注她,所以在生活中她會時時刻刻想要獲取別人的關注。小如的分享揭曉了謎底,她是屬于特別不被關注的那種孩子,而且父母的教育還以打罵為主。通過小如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缺乏關注的孩子長大后容易強勢和自我,比較難顧及身邊人和周圍環境。
第二個孩子小諾,這是一個遇到問題能夠及時尋求幫助的四升五的女孩子。她給父母的打分也是低于五分。當被問到為何時,她分享了幾件往事。在她小學一二年級時要寫周記,老師的要求是一周寫一篇,但是她媽媽要求她寫兩篇,并且要求爸爸去檢查完成情況。那天爸爸說她沒有寫夠兩篇。小諾和爸爸爭執,說老師只要求寫一篇而已。結果爸爸一巴掌就打在她臉上,她那會懵了,現在還記得那份疼。
接著她再分享,她和哥哥在家里如果做錯事,爸爸媽媽就會罰他們跪鵝卵石。還說到家里有一把木劍,爸媽會隨時順手拿起木劍來打他們。小諾曾經在宿舍和其它女孩發生過沖突,她屬于很有想法也比較強勢的性格,如果她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她就會不顧規則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想,小諾的爸媽應該是想通過打罵來給她一些教訓,希望她今后能聽話、能遵守規則,可惜看起來效果并沒有特別好。
當授課老師分別問她們,父母做一些什么事情可以提高她們對父母的評分時,小如說:“我希望我媽媽給我做早餐,多陪我,不要一生氣就打我”。小諾說:“只要我父母不打我,有話和我好好說,我就會給他們評10分滿分。”
這兩個女孩子的故事讓我看到,孩子們是很善良的,也是很愛父母的。即便父母曾經對她們做過不好的事情,只要父母愿意改變一點點,她們就能大方地原諒父母。同時也能看到孩子們是很期待得到父母的愛的。所以,家長們,盡我們所能去關心和愛孩子。無論出發點是什么,當生氣和沖動時,管好我們的手和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