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8日,乍暖還寒,一群慢友相約華師梅亭——「銜石讀書·山海經」。
之所以會有這期的主題「山海經」,很大程度上,都是慢小雎的個人原因。慢小雎在「銜石讀書·山海經」現場已經與在場的慢友說過。這里可以作一下情景還原。
第一,山海經與兒童
學生時代,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一篇《阿長與山海經》,相信諸位慢友都不陌生。那個年紀的魯迅先生,從保姆阿長那里得到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經》。
然后是我的外甥,有一次跟爸爸媽媽鬧矛盾,不論誰勸解都沒用,一個人坐在床邊抽泣。
我無意中把一本《山海經》翻開放在他眼前,他看了就被里面各式各樣的神獸山怪給迷住了。目不轉睛,似乎已經忘了方才還在抽泣這件事。
綜上2個故事:
這樣的一本書,對于成人來說,可能覺得生僻怪誕,要考慮實用性、邏輯性、合理性……百無一用,諸多限制,也就再難最大程度外求了。
而對于兒童來說,卻是充滿了新奇,充滿了探求的渴望,什么都能不加選擇地接受吸納。
第二,山海經與文學藝術
首先,相信很多慢友都看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小說、電影、電視劇。《山海經》里對青丘九尾白狐的描述極其簡單:
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卻能被作者重新建構成敘事恢弘、情節離奇的傳奇故事。而類似的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可以供我們挖掘的素材還有很多。值得廣大創作者加以關注。
另外,是我在學生時代關注的一個博主,碩士(藝術相關)階段的很多作品都是取材于《山海經》,想象奇特,詭譎唯美。
后來他的作品被很多平臺不加署名就轉載。揭示了一些致力于繼承發揚傳統的藝術工作者,在現實中版權卻得不到保護的現實問題。
這和上面《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案例有點像(《三世》作者涉嫌抄襲。)
不論是抄襲別人,還是被別人抄襲,這對于文化傳承來說,都是一種災難。我們既要勇于揭露侵權行為,也要注意反思自己是否有侵權行為。
第三,山海經與阿經
記得學生時代,我的網名是“甕牖白萍漂”,取“煢煢孑立,漂泊無侶,向死而活”之意。結果經常有朋友問我“甕牖”的讀音。
為了讓自己的昵稱更加便于記憶,我便改成了“阿經”,取“歷經人事,遍覽群書”之意。后來,有一個學妹留言“阿經,阿長與山海經”。我就不禁發笑,于是“強行”與“阿長與山海經”發生了關系。以后也將如是。
說完上述三點,我便開始聽其他慢友的分享了。
慢友花與劍,提到了自己印象深刻的2個與漢代東方朔有關的故事。
考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
東方朔的盛名,我們從影視劇中可知。作為一個古代名人,博古通今是君子賢臣的必修課。
又有:
考宣帝時,擊磻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人。時臣秀父向為諫議大夫,言此貳負之臣也。詔問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對。其文曰:“貳負殺窫寙,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上大驚。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經》者,文學大儒皆讀學,以為奇可以考禎祥變怪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謠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
慢友socratestu則分享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山海經故事有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
這些故事,沒有在現場的慢友相信也是耳熟能詳了。
有的慢友認為這樣的故事,是經過想象加工的,現實中不存在,不合邏輯、略顯浮夸。作為一個現代人,應該理性,相信科學。而不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
那些宏大的永恒的主題——表現古代勞動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強烈愿望和不畏艱苦,奮斗不止,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作為普通人,沒有必要天天喊口號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了。
而有的慢友則認為,感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人世間只有物質的合理,只有現實的邏輯,那活著跟機器有什么兩樣?萬事萬物求精確,拒絕誤差,那就發現不了不在五行中的感性神話之美了。
思維極度發散的慢友,一不小心,就讓以下內容超了綱。
諸如:
慢友荊棘鳥蘇東坡的美食奇遇記,一路開掛解鎖新技能(寫詞、東坡肉、畫竹、書法……),上能陪玉皇大帝,下能陪里下三夫……
空降(中途加入)的慢友追風2010則又將大家的思維帶到了物理、數學的科學世界……超綱嚴重,各種慢小雎字典里沒有的詞匯,于是乎,全忘
光……
最后只記得一句話,可以總結今天的內容: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神學!
待暢談畢,已是黑夜雨歇。料峭春風,將諸位慢友趕到華師食堂繼續暢談續嘗饕餮。意猶未盡,若我有閑,即便是浪費時間,也盼相約「慢生活」共話《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