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小波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如果,沒有天生的好皮囊,那么,也就只有努力做一個有趣的人了吧。
? ? ? ? 說起來,我并不是一個熱衷閱讀的人,從小到大,雖也看過不少名著古籍,更多的,可能是帶有某些功利的目的,讀大學以前,看過不少名家名篇:諸如“四大名著”、魯迅、老舍、巴金、冰心、沈從文、郁達夫、史鐵生、舒婷、于丹、易中天等等,家里的書柜誠實的證明了這一點,大學之后,這些書基本上就安靜地躺在書柜里被我遺棄了,泛黃的書頁、卷曲的邊角、厚厚的灰塵,仿佛都是它們在無聲地吶喊著:主人,快快寵幸我吧!想來,大學以前看的那些書,有的仍舊記憶深刻,有的早已卷入了記憶的漩渦,不知散落于何處,想想也是悲哀。
? ? ? ? 為了考試拿高分,為了上一所好大學,為了獎學金,為了評職稱······,身處浮躁的社會之中,我們的閱讀包裹了太多功利性的目的,為了實現某些短期內目標,我們孜孜不倦,廢寢忘食,咀嚼書本,一旦目標達成,這些書籍便猶如過眼云煙般被我們遺棄,急躁的社會環境催生出急功近利的心態,從而導向一種功利的處事準則與行為方式,所以,我們越來越難以感受到內心的寧靜,變得容易焦慮,容易憤怒,更加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隨意地向身邊人宣泄不滿與憤懣,這,就是極速的工業化進程下衍生出的快節奏生活方式,難道,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現代文明嗎?這就是我們向往的生活嗎? 一路馳騁,我們在極速前進的路上,是否遺忘了了最初的堅持?是否喪失了精神家園?是否違背了初心而漸行漸遠?我想,這或許是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思考的問題吧~
ps:筆者系武漢某高校碩士研究僧,文科女孩紙一枚,不知不覺間走上了學術的道路,然而,經過學習與摸索,發現自己并不適合學術之路,或許,我只是應試教育制度下的產兒,為了學習而學習,雖然成績尚可,但是內心深處不愛閱讀,缺乏思考,思維淺薄,學識淺顯。有一句網絡流行語叫“人丑就要多讀書”,雖算不上丑,但也的確姿色一般,所以還是多讀書吧,希望現在開始還不算太晚。
(扯了一堆有的沒的,現在開始,進入正題,敲黑板啦!)
? ? ? ? 今年五月,就從圖書館借回了李良老師的這本書《入局》,一直因為各種事情擱置一旁,暑假在家閑來無聊翻看了幾頁,小說的魅力就在于你一旦陷入了故事情節,就想一口氣讀完,于是,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我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的取材來源于當下熱門的官場斗爭與官商運作,本以為會運用老套的故事劇情,但看到后面,發現此書的精巧之處不在于官商如何運作,而在于一個從農村出來,憑借自己的雙手在大城市摸爬滾打,成為北方省省會平河市大型民營企業——漢興集團董事長,且入選內地富豪排行榜前100位的民營企業家,楚河,在經歷了生意場上的跌宕起伏,尤其是與政府市政工程的合作后,選擇放棄原有的財富,轉而試圖進入官場,競選平河市副市長,最后以失敗告終,看似戲劇的故事背后,卻也折射出當下社會的不少問題:
? ? ? ? 首先,人們對于權力仍然有著不懈的追求。古話說:學而優則仕,自古以來,中國人骨子里對于權力就有一種極度的渴求,大多數讀書人都有入朝為官,登堂入室,升官發財的理想。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轉軌,人們對于物質財富有了更大程度的追求,許多民營企業家、個體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實現了物質財富的積累,本書的主人公,楚河,正是如此。但是,僅僅擁有物質財富,并不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俗話說“有錢了就想有權”,何況,擁有權力往往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的財富,獲得更便利的條件與渠道,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于是,一些企業家開始由商轉政,進入官場,這一社會現象的背后,也深刻蘊含著當下政治體制的弊端,權力的使用與管理仍舊缺乏規范,“權力本位”思想仍舊根深蒂固,這也呼應了當下“公務員考試熱”這一現象:人們熱衷于當官,不外乎是因為這年頭,當官總能或多或少獲得某些利益,或者某些潛在收益,有利可圖,人們對于權力的向往恰恰從反面放映了當下的政治制度的漏洞,全面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 ? ? ? 其次,權力處于社會結構分層的核心。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曾經提出關于社會分層三位一體的理論,即“財富、權力、聲望”,馬克思也曾提出“經濟水平即物質財富決定社會結構”的理論,可見,在工業社會,社會化大生產早期,經濟水平即物質財富積累量對人的社會地位具有決定作用。然而,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進入后工業社會以來,呈現出財富逐漸讓位于權力的趨勢,權力逐漸成為影響社會地位的決定要素,我們管有錢人叫“暴發戶”、“土豪”,或多或少帶有某些貶義,有錢不一定有社會地位,有錢難買社會地位,我想,這是許多有錢人的心聲。
? ? ? ? 最后,經濟與政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融合影響,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結構。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實現統治的工具,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統治階級必然也是經濟上處于統治地位的階級,由他們來確立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從而一個國家得以完整建立,經濟與政治猶如鳥之兩翼,形塑著整個社會結構。正是因為經濟與政治之間這種密切的聯系,使得“為官者”與“經商者”在某種程度上互相需要,也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官商間一種隱性的曖昧關系:政府需要企業發展生產、拉動經濟,企業需要政府支持、政策保障,二者間是一種共生關系。
? ? ? ? 其實,初看這本小說,個人覺得其中的一些用詞、語句以及情節設計都有失妥當,有些情節顯得十分突兀,有的故事背景交待不清,但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拋開這些外在的東西,我欣賞的是作者新穎的思路:不同于傳統的官商勾結、官場斗爭等內容,本書以民營企業家由商轉政為線索,描述了中國民營企業家個人發展的一條新的道路選擇,同時,背后也折射出我國現存政治體制存在的弊端,有這一點新穎之處,就足以吸引讀者。
簡書小白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這些咯,啰啰嗦嗦講了這么多,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ps:感謝楊同學對我的鞭策與激勵,在培養閱讀愛好這件事上,或許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吧,希望自己能夠堅持下去,通過閱讀滌蕩心靈,獲得內心的寧靜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