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筆記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作者是克萊頓·克里斯坦森、詹姆斯·奧沃斯和凱倫·迪倫。
第一,如何擁有一份成功的事業?
一是明確職業生涯中什么對你是最重要的。作者認為,我們決定做任何一件事情,是因為發自內心地想去做,而不是靠外部因素的推動。這樣,無論在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內心的動力都會幫你堅定信念,渡過難關。通過從事真心喜歡的工作,獲得成長,懂得責任,從長遠來看,這遠比物質回報更重要。
二是要處理好既定戰略和意外變故的關系。當不在計劃內的機遇或者挑戰出現了,這時候該怎么辦?作者認為,這時候就需要發揮“應急策略”的作用。如果應急戰略能幫助迅速解決困難,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就應該果斷調整計劃。甚至,當“應急戰略”成為自己更向往的選擇時,那么“應急戰略”也就轉變成了人生下一個階段的“周密計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作者認為,“發現到驅動”理論,可以讓你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先弄清楚:哪些假設條件成立,你所采取的戰略才可行。
三是有效分配資源,確保既定目標的實現。這里所說的資源,對于企業來說就是人、財、物,對于個人生活來說,就是時間、精力和才能。人們很多時候,更情愿把資源投在只有短期回報的事情上,而忽視了長期投資,而那恰恰才是我們最終需要達到的目的。所以,在決定了什么對你是最重要的之后,就要全身心投入其中,這是成功之路上屢試不爽的錦囊妙計。
第二,如何營造和諧的家庭關系?
作者認為,可以運用幾種理論工具來維持和改善家庭關系。
一是“好錢和壞錢理論”。簡單來說,就是要為未來的發展提前投資,細水長流,而不是舍本逐末,在一些次要的事情上盲目投入,前功盡棄。以親子關系為例。作者認為,對孩子的投資越早越好,這絕對是物超所值的“好錢”。所以,作者呼吁,趕緊從焦頭爛額的工作中起身,去關愛家人和朋友。
二是“需要完成的任務”理論。人們之所以需要一件東西,是因為它要用來完成某項特定的任務。這個理論,對于指導生活也十分有用。在婚姻關系中,“丈夫”或者“妻子”,都是家庭角色,都有在這個角色下需要完成的任務。很多婚姻的失敗,根源就在于,沒有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三是“經驗學校”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個學校,那么最重要的課程,就是“經驗教育”,這個“經驗”,指的是孩子面對各種情況,尤其是挫折和壓力時,能夠正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經驗能力。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教育孩子“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同時,也要努力營造健康的“家庭文化”。
第三,如何確保人生不會偏離軌道?
作者認為,人在做選擇時,有時候會誤入“邊際思維”的陷阱,在一件小事上走錯一步,繼而滑入錯誤的深淵。“邊際思維”主要是指,企業在決定是否增加投資時,不是考慮總成本和總收益的變化,而是考慮每銷售一個產品,帶來的邊際收益的增加量。這種思維有時候會讓企業畏縮不前,不敢加大投入用于創新,市場競爭力也會慢慢消失。而邊際思維的陷阱同樣會影響個體的選擇。它會讓人們被不菲的“邊際收益”沖昏頭腦,錯誤地認為,犯一次小小的錯誤,只會付出一丁點兒“邊際成本”的代價,對人生不會有什么影響。所以,堅守道德底線和做人原則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要輕易去觸碰這條底線,與其在犯錯后痛苦和懊悔,不如從一開始,就把這種想法扼殺在搖籃之中。
而且,在作者看來,堅持100%的原則,其實比堅持98%的原則來得更容易。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如果你始終在原則允許的范圍內活動,那么原則就是你的行為規范,它早已成為你的下意識動作,根本無需刻意提醒自己。但是,如果你給了自己哪怕一次破例的機會,那么以后,每當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你總要痛苦地面對“破例”還是“堅持”的心里掙扎。
在本書的最后,作者又回到了文章的標題——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作者認為,不論你是用事業成功來衡量,還是用家庭幸福來衡量,關鍵問題是,你要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為自己的人生設定一個目標。這樣,當你回顧這一生的時候,就會用這個目標有沒有實現,來衡量你的人生究竟算不算成功。
解讀 | 阿占,非著名影評人、小說作者,愿以文字與你共享精彩人生。
播音 | 沈怡育
策劃編輯 | 劉雪聰
音頻編輯 | 秦亞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