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帶孩子去聽了一場線下講座“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
主講老師很賣力,講課風格也風趣幽默,但是臨近講座結束,好多家長卻在下面竊竊私語起來:
我家有專門的讀書角,環境營造也可以啊?
孩子只要一拿起書,即使我看不進去,我也拿本書裝模做樣跟他一起看啊?
我家孩子重視閱讀也很早啊?
作為家長,我們挑書選書完全是按“專家標準”來的啊?
孩子不想看書時,我完全不逼迫啊?
培養孩子閱讀,我從沒功利的想法,比如為了讓她多識字,為了讓她寫好作文啊?
一連串的“啊啊啊啊”后,是家長們心頭依然未解的那個大寫的疑問:為什么做了這么多,我的孩子還是沒辦法愛上閱讀?!
這仿佛是一道未解的世界難題,你問專家,他也會顧左右而言其他——“大概是你方法不對吧!”
可是,今天我要告訴你,不是你方法不對,是你忽略了培養閱讀最關鍵的核心點!
那么在開篇之前,先來說說我培養孩子的閱讀成果吧:
我女兒三歲半時,能講十分鐘長的格林童話《三只小豬》《龜兔賽跑》《睡美人》《青蛙王子》等,故事講的有聲有色,邏輯清晰,用詞準確。
五歲半開始自主閱讀。目前她六歲半,在最近的7個月里,她讀了80本書(不包括繪本),累計700多萬字,被老師和同學們稱為閱讀小達人。
數字只是一方面,關鍵在于孩子的狀態:
她嗜書如命,包里隨時裝著一本書;
幼兒園里,孩子們看電視時她拿出書來看;
放學后,小朋友們游戲她拿出書來看;
回家后,她聽不見我們的任何聲音,巋然不動地坐在一邊看……
有一次,她竟然請我跟老師要求:中午不睡覺,空出時間用來看書!當然,這想法被我“無情”的拒絕了。
我家當豬養的二寶,單獨陪伴和刻意培養他的時間比大寶要少的多,但同樣的理念下,二寶在三歲一個月時,居然也會講《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那么長的故事——盡管他吐字不清,大舌頭嚴重,但這并不妨礙他講故事。
二寶也同樣非常喜歡看書,每晚逼著我,陪他看書講故事。三歲的二寶雖然說話吐字不清,但他遣詞造句、表情達意都很準確。
說了那么多,培養孩子愛上閱讀,還需要技術層面的問題,最關鍵的點其實只有兩個字:語感。
語感是什么?
大多數人接觸“語感”這個詞,是在學習英語的時候。
英語語感,也稱英語思維,是人腦不經過邏輯翻譯,直接把語言和語義轉化成思維的過程。
很多家長都驚呼不可思議:是的,我知道學英語語感很重要,可是學我們自己的語言,學漢語,也要語感嗎?
當然,我們不但需要語感,而且語感很重要!
北京市2013年北京市語文高考狀元,清華人文學院學生孫婧妍曾說過:
“語感是一種玄之又玄的東西。
你叫一個有語感的人去做卷子,他也許并不能清楚地告訴你哪些字詞的正確讀音與寫法,也沒法給你講出來閱讀的答案為什么該是這個,因為他做題憑借的不是系統的訓練與大量的題目的積累,他沒有那種足以歸納成經驗的東西,但他一定能做出正確的答案。
這就是語感。”
關于語感,搜狗百科的解釋是: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
如果語感的能力好,閱讀時,不僅能快速、敏銳地抓住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真實有效信息,感知語義,體味感情,領會意境,還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而語感能力差的,接觸語言文字時,僅能領略其承載內涵的一鱗半爪,甚或曲解其意,難得言辭之要領。
看到這里,許多家長都會恍然大悟:怪不得孩子不愛看書,語感差的孩子,讀書讀得晦澀難懂,誰還愿意看書呢?
大多數孩子不愛閱讀,癥狀表現為“看書看不進去”,是因為孩子語感培養的不夠!而不是什么閱讀氛圍不好、家長不陪伴之類的啊!
孩子形成好語感有什么益處?
治病當尋根,找準了孩子不愛閱讀的真正原因,讓孩子愛上閱讀就容易多了。
語感好能幫孩子大量識字。語感好,對孩子愛上閱讀有決定性的幫助。
女兒讀書很快,讀得也多。很多家長都問我:“她識字量一定很大,她是怎么識字的呢?”
我從沒有刻意教女兒識過字,但她真的認識很多字。甚至許多字,她讀音比我要準確,而且她從沒用過字典之類的工具。
很奇怪是不是?
事實上,我也是最近才破解了女兒無師自通識字的秘密。
有天我看到一個字“锃”,我一直以為它讀cheng,二聲,但是女兒糾正我說:它念zeng,四聲。
查字典后,我發現女兒說的對。
百思不得其解,我問她:“老師教過這個字?”
答曰:“沒。”
我問:“你怎么認識這字的?”
答:“這是烏黑锃亮的锃!我一猜就猜出來了,這個詞是《城里最漂亮的巨人》里說過的!”
哦,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每個孩子到四五歲都有一定的基礎識字量,女兒語感好,腦子里存儲了很多詞語。
一個詞語里,可能有一個生僻字,但是她聽過這個詞,憑感覺憑記憶讀過去,準沒錯。
所以,女兒猜字,準確率相當高。
慢慢地她認識的字就越來越多,閱讀也就越來越順暢。
語感好的孩子,理解能力強,這點就不必贅述了,孩子語感好,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一定強,對文字的理解力強,又促使她更喜歡讀,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語感好的孩子,循著文字的味道,自然而然就會拿起書本。愛上閱讀,對于孩子而言,真的就像吃飯睡覺一樣簡單了。
所以我們說培養孩子愛上閱讀,不如說,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好語感。
語感怎么來?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發展有敏感期,語感的培養,越早越好,如能抓住孩子語言敏感期,那么孩子愛上閱讀,基本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
培養孩子好語感,我是這樣做的:
用耳朵閱讀
我家兩個寶貝,從小都是聽音頻故事長大的。
孩子們兩歲多,甚至二寶剛出生,耳朵邊的背景音就常常是經典的童話故事音頻。
最初聽音頻故事,是因為我擔心她們看視頻故事會對眼睛不好。但聽了一段時間,我發現:聽,比看更容易調動全部注意力。
女兒小時候,每次聽故事,神情都超級專注,你跟她說話,她不理。她拿著播放故事的手機,吃飯聽、玩玩具聽、洗澡聽、路上聽……無時無刻不在聽。
等二寶長到3歲,他聽故事時專注的神情和樣子,跟他姐姐一模一樣。
莫言曾經在他的著作《用耳朵閱讀》里,闡述了聽故事的重要性。
最近幾年,流行的繪本文化,催生了提倡兒童讀圖,這讓許多家長誤以為:閱讀,調動最多的身體器官是眼睛和嘴巴。
并不是說讀繪本不重要,而是,不要忘記,耳朵,也是閱讀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沒有哪個孩子,抵擋得了那情節跌宕、聲音優美的童話故事。那是一個比他能觸摸、能感知到的現實生活,更寬闊,更多彩、更美妙的世界。
故事里的真善美,和孩子們純潔、天真的氣質絲絲入扣。他們和故事才是天生一對。
聽故事,更能讓孩子們集中精力,在腦海中將語言轉化成豐富多彩的畫面,這對孩子的思維、想象力、情景再現力、綜合表達力的提升,是最好的幫助。
每晚堅持親子共讀
閱讀,有陪伴做載體更顯溫馨。
親子共讀和聽故事,都是良好的輸入方式。
有了女兒后,我家晚上的電視時間自然就取消了。
堅持每晚的親子共讀并不難,因為一旦有了開始,女兒就喜歡上了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書講故事的溫馨時光。
在孩子的要求下,親子共讀成了我家睡前的必要項目。
在女兒實現自主閱讀前,我們每晚都要和她一起讀4本書左右。長達三四年的時間,女兒看過聽過的繪本、童書多達上千本(有很多時候會重復閱讀同一本書)。
足夠多的輸入,才催生了孩子語感的誕生。
許多家長常常為孩子不能進行自主閱讀而著急,她們期盼著,能早日有一天不再為孩子“講故事”。
當你為孩子的“語言輸入”足夠多時,孩子一定會自己拿起書本來讀。所以,家長需要的,就是耐心陪伴孩子,去看,去讀。
用經典,幫孩子形成書面語思維
我家孩子最初聽故事時,經常會遇到生僻的“成語”或四字詞語,孩子們不解,常問我什么意思。
我結合孩子們的已有經驗,一一為他們解答。
生活中,遇到可以用同樣詞語表達的情形、感受、景物,我都會把詞語或典故搬出來,和孩子們一起溫習,聊聊感受。
于是,你就常常聽到,我家大寶二寶說話時,常常出口成章,各類詞語都運用很得當,一副“小大人”的樣子。
這里的經典,是廣義的經典。好的詞語、成語、句子、人物形象,甚至一句語氣內涵豐富的故事臺詞,都被我成為經典,常常被我們拿出來咀嚼。
三歲的兒子,日常里常常模仿故事里的語氣語調,說些外人看來莫名其妙的話語,比如:
幸福把它團團圍住;
總有一天,我要讓你知道;
爹娘,你們放心吧,我一定會好好照顧自己……
而兒子說的這些不著邊際的怪言怪語,女兒一聽,就知道來自哪個故事。
我們的日常生活對話,和孩子們接觸到的書面語言和書面表達沒有大差異,孩子們再看書讀書,會感覺書中的表達方式不陌生,很親切,他們愿意順著這種語義、語境、語感,很自然地讀下去。
反觀那些不愛閱讀的孩子,一定是生活中比較俚俗話的語言,距離書本內容太遙遠,讓他感覺陌生棘手,難以下手的東西,你愿意去碰嗎?何況孩子。
愛上人物形象
在孩子閱讀過程中,被大多數家長看重的,往往是優美的字詞。但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才是塑造孩子的靈魂要素。
女兒讀完《夏洛的網》后,她哭得很傷心。她對我說:“媽媽,《夏洛的網》將成為我最喜歡的書,而夏洛,是我一輩子也忘不掉的一只蜘蛛。”
夏洛那不可磨滅的光輝形象,深入了孩子內心。
而聽了花木蘭的故事,女兒早早就知道:男人能做到事,女人也能做到。從書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身上,孩子汲取了精神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一種超物質的精神愉悅。
有過這種愉悅體驗的孩子,更愿意重復經驗——繼續去書中找尋精神愉悅,更喜歡閱讀。
多和孩子談談書中那些個性鮮明的人物吧,這比你要求孩子識記好的詞語更有助于閱讀呢!
讀到這里,你一定會對“幫孩子愛上閱讀”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每一種技能的學習,都有方法論,而方法論絕不是萬能的。
那些萬能的方法,一定藏在父母的智慧和持之以恒的堅持里。
幫孩子愛上閱讀,即刻起航吧!
文?| 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