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攢了一堆事,心里牽掛著,知道要去做,卻遲遲無法行動,找各種瑣碎的理由延宕。
隨著拖延日甚,焦慮感增加,心理壓力升高,行動上卻仍如瘸腿的老牛,有心無力。正迷茫時,聽了《伯凡非常道》中吳伯凡講的“心智的帶寬”,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何謂“心智的帶寬”
帶寬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有效通過一個信道的信號的最大頻帶,或者說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內能通過的最大位的數據流量。
帶寬這個概念也可以延伸到其他領域,比如說用來考察我們的思維,指代人的大腦在固定的時間內能夠處理信息的總量。我們的大腦的認知能力、專注程度、控制能力同樣有一個“帶寬”的最大值。如果超過了大腦同時處理信息總量的最大值,我們的大腦同樣會出現帶寬不足的問題,工作效率也會嚴重地下降。
當大腦帶寬承載了過多的信息時,就會像道路一樣出現嚴重的“堵塞”。這種堵塞會使我們的認知能力、思維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嚴重下降。同時還會大大削弱我們的自控能力。
待寫的文章,活動的推廣,學習計劃的完成,孩子的教育,家里的瑣事,亂如麻的信息擁堵在我有限的心智內,讓我不知何處下手,只能任焦慮潛滋暗長,一味拖延。
我們每個人都會多多少少有一些拖延癥,拖延癥有很多的成因。但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成因,就是由于我們要處理的事物過多,導致我們的思維和情緒經常會進入到一種倦怠的狀態,這種倦怠的狀態導致了我們的拖延。舉個例子,一個生活很講究每天都要用牙線來清理自己牙齒的人,當他忙碌了一整天到了晚上的時候,肯定會很自然的產生一個念頭:算了吧,明天再用牙線來清理牙齒。這就是由于生活上的倦怠而產生的拖延。
最近對“由于生活上的倦怠而產生的拖延”深有感觸,在忙碌了一整天,身心俱疲之后,只想快快上床,很難有勇氣再去打開電腦寫點東西。
休養生息是自然之道,當身心達到某種負荷,拖延其實是一種自保反應,防止因過大的壓力而崩潰。然而,越努力的人越容易對“拖延”產生自我批判,從而引發內疚、焦慮,甚至是罪惡感,結果導致心理能量進一步耗損,更加失去做事的心力。
生活中要處理的瑣事越多,壓力越大,越需要強打精神,勉力為之,時間久了,自然會疲于應對,以致于很多重要但暫時不緊急的事情被排擠到日程之外,由此甚至失去個人成長和提升的機會。
心靈的成長其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既需要金錢的支持,也需要大把的時間,更重要的是需要心智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敞開來接受那些并非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
“時間的窮人”VS“金錢的窮人”
窮人由于生活所迫,操心的事情要遠比富人龐雜。日常的瑣事分散了窮人很大一部分的注意力,這使得窮人對本來并不難做到的事情也采取一種不耐煩、不講究的態度,自控能力就會嚴重地下降,事情也“自然而然”地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
所以有專門研究貧困問題的專家認為,生活中實際有兩類窮人:一類是金錢窮人,另一類是時間窮人。當然我們通常說的窮人都是金錢窮人。事實上,在當代貧窮更多表現在時間的貧困上:在特定的時間內,要操心和處理的事情太多,遠遠超過了大腦帶寬的承受能力,產生一種對時間的匱乏感。
不知不覺,我就淪為了時間的窮人,總感覺時間不夠用,倏忽之間一天就過去了,待辦的事情卻越積越多,牽牽絆絆橫在心里。白天上班,晚上陪孩子,總感覺忙忙碌碌,身不由己。能量狀態高的時候,三下五除二,一切不在話下,狀態低迷時,便有點疲于應對,處理事情的效率也會顯著下降。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于時間管理的書,都在講如何見縫插針地利用時間,如何達到滿負荷的工作。這種說法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會導致一個非常大的誤區,就是當閑暇感和充裕感稀缺,緊迫感和焦慮感油然而生的時候,我們的認知能力以及自控能力都會嚴重下降,我們大腦運行會嚴重減緩,甚至是出現故障。
李笑來說,時間是無法管理的,它就在那里,不增不減,要管理或者說要升級的,其實是我們的心智模式。
每個人都有不得不面對的外部環境,與想做的事情相比,時間總是不夠的。但事實上,對時間的匱乏感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主觀的感覺,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便有機會去做一些調整,在生活中創造出閑暇感。
我們心智最大的敵人就是那些無用的念頭和思維,它們占據了寶貴的思維路面,導致嚴重的心智“堵塞”。這種堵塞狀態讓我們產生一種時間的貧困感,而這種貧困感具有一種自我強化的特性,最終會讓我們的做事效率越來越低,越來越不可能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人。所以時間的貧困感會很自然地導致金錢的貧困感。讓我們從一個時間上的窮人變成金錢上的窮人。
讓我們的心智帶寬不要被那些無用的東西所占據,而要以一種無畏的心態去舍棄生活中很多不產生價值的東西。
帶著覺知盤點一下,就會發現的確是很多無用的念頭和思維在占據我們的頭腦。剛坐下來要認真工作,就想起收到的微信還沒回,拿起手機一路刷屏,又被標題黨文章吸引住,好不容易放下了手機,才意識到該喝點水了,走去倒水的路上,難保不被其他的事情又牽扯了去......在蕪雜的念頭驅使下,我們節外生枝地干了一件又一件瑣事,卻把真正要做的工作一拖再拖。
李笑來在得到APP《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中指出——“注意力是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上”。
不知道也就罷了,一旦知道,細思極恐......頭腦里那些飄來飄去的念頭主宰著我們的行動,燃燒著我們的生命,我們卻甚少覺知。
《瓦爾登湖》的作者大衛·梭羅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好:一個人的富有程度是與他能舍棄之物的數量成正比的。如果一個人什么都不肯舍棄,那么即使他囤積了一些財富,卻依然會被生活所累,依然是一個窮人。
我們在自我管理的時候也應該做一個富有的人,而成為一個富有的人就要讓自己學會舍棄,讓自己體會到一種充裕感、閑暇感和自由感。永遠給自己的心智帶寬里留出一部分閑置的空間,這種閑置反而會讓我們的心智帶寬,以及我們的工作效率最大化。
要做到舍棄,需要“放棄部分的安全感”,若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怕錯過,心智帶寬便很難留出閑置空間,也就很難跳脫出匱乏、焦慮、拖延的怪圈。
正如李笑來提醒的,“當你遇到被鎖上的鎖頭時,記得去別的地方找鑰匙?!?/strong>與其費力地“戰拖”,不如返歸內心,去覺知哪些事情是可做可不做的“泡沫”,果斷地擠掉它,把注意力拉回到真正有利于成長的事上。
同時,也要時不時地給身體和心靈放放假,感到疲累時,允許自己適度地“拖延”,給身體恢復的機會,等攢足了勁兒,再重新出發。而心靈也可通過對美的發現得以滋養,正如此刻陰郁了很久的天空難得地露出了紅暈,一輪落日掛在西天,淡淡的喜悅正穿越云層,浮上心頭。
此文引文部分依據吳伯凡老師語音整理。